在北京工体西门的一家餐馆,6人的包间最低消费为2000元,10人的则为4200元;在北京建国门外大街的一家餐馆,最低消费为1200元,包间外加15%的服务费;在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夏路的一家餐馆,包间最低消费为3500元……
早在2014年11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就联合颁布了《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这意味着最低消费问题有了明确的约束。但《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办法》出台近4年来,餐馆违规设置最低消费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此外,一些餐馆虽然取消了最低消费,但取而代之的是收取其他各式各样的包间费用,名目繁多。
设置最低消费情况普遍
餐饮行业存在的一些乱收费问题长期困扰着消费者,其中设置最低消费问题尤为突出。记者近日在北京调查发现,不少餐馆都存在包间设置最低消费的问题,王府井东街附近的一家餐馆甚至还表示包间人均最低消费500元。
据了解,最低消费设置形式五花八门,如一些餐馆根据包间大小、景观(江景、花园)等分别设计最低消费标准。中餐、西餐、料理、泰国菜馆等均有涉及。
这种情况不只是北京有。近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针对最低消费等消费者最为关切的餐饮收费问题,抽样调查了省内100家餐馆,结果发现有47家设置了最低消费门槛,占比接近五成。而包间最低消费收费幅度由100多元到数千元不等,最高达5000元。人均最低消费变化幅度则从80元到600元不等,最高人均标准甚至超过了部分餐馆的包间最低消费。
此外,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还发现,一些餐馆虽然取消了最低消费,但取而代之的是收取其他各式各样的费用,名目繁多。主要有以下5种:一是收取包间费;二是指定消费特定套餐、茶点,一般为高档或高价菜品;三是收取比大厅更高的茶位费;四是不能享受特价菜;五是菜式价格比大厅贵。部分餐馆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以上行为,有的餐馆还加收服务费。
最低消费问题为何禁而不止
餐饮行业最低消费问题不是新鲜事,消费者诟病多,媒体也屡屡报道,但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成了行业的“痼疾”。
“《办法》实施近4年来,餐饮行业并没有做出太多实质改变,仍有相当多的餐饮场所违规收取最低消费。”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既然《办法》明确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一些餐馆为何还不愿取消呢?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海鲜店老板对记者表示,大型包间的场地和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消费者长时间占用而消费较低,会给饭店的正常经营带来影响。
“餐饮场所设置最低消费问题禁而不止,对消费者的意见置若罔闻,这正说明了一些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守法意识缺失,漠视相关法规权威和消费者权益。”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记者注意到,《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监管处罚的责任和方式,明确餐饮企业违反相关规定,可被处以最高3万元罚款。
但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相关部门执法监管力量薄弱,缺乏有效执法检查,监管覆盖不到数量庞大的各类餐饮主体,行业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查处,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普遍现象。
收取包间费需主动充分告知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王惠娟告诉记者,设置最低消费,强制消费者消费超出其实际需要的餐饮,既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涉嫌强制消费,又违背了绿色消费、“光盘行动”等消费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餐饮场所虽然不再设置最低消费,但取而代之的是包间费、高价茶位费、套餐费和服务费等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消费者认为这是变相的最低消费,但商家却强调“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不能收”,双方争议较大。
中国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记者表示,餐饮行业是充分竞争行业,属市场调节定价,在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商家可以自行确定收费方式,但前提是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否则也可能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餐饮场所取消最低消费之后,为了降低损失,可以适当收取包间费、茶位费和服务费等费用,但前提是需定价公平合理,并尽到主动、充分、准确告知的义务。要让消费者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自主作出决定和选择,保障明明白白消费,否则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等权益。”陈音江说。
应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执法监管是规范市场的根本。有关部门要亮出利剑,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定期组织执法检查,及时惩戒违法行为,加大商家违法成本 ,形成违法警戒效应,才能彻底铲除行业‘痼疾’,逐步规范并净化餐饮行业市场。”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陈音江指出,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业协会 、消费者组织、媒体、广大消费者都要积极发挥作用。行业协会要积极推动行业自律,要制定行业规范,旗帜鲜明反对最低消费,有效制止各种乱收费,推动守法经营。消费者组织和各级媒体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揭示并监督最低消费等乱收费行为。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主动抵制最低消费,用好“手中的选择权”,发挥“用脚投票”的作用,倒逼餐饮企业主动改正,推动餐饮行业彻底整改最低消费等乱收费现象。(记者 杨召奎 周怿)
数据显示,宜家上线“天猫”的第一天,“粉丝”数量逾20万,目前已逾140万。宜家中国区总裁安娜·库丽佳说:“电商在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阿里合作可以扩大我们的辐射网络,从而与更多消费者互动并建立联系。”
所谓“低欲望社会”,提出者是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源于日本的后泡沫经济时代开始,出现一种消费低迷现象,被称为“低欲望社会”。
网购书籍,签收时发现磨破包装?邮寄水果,收到时却损坏变质?大件家电,送货途中磕碰了却责任不清?网购时代,收寄快递成为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一旦遇到快递包裹受损的情况,消费者往往会承受一定损失,维权也比较麻烦。如何才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4月1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生产领域日用消费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示》,该局近期依法对北京市生产领域家具、太阳能热水器等5种日用消费类产品开展了质量监督抽查,依据相应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方案和相关标准检验,发现1批次木门、1批次木家具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的饰面层耐划痕性能和覆面表面的耐磨性能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产品易出现划痕和磨损,影响美观和使用寿命。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许多行业的格局。3月是家居行业营销的重要节点,往年各大家居新品会在此时扎堆亮相。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里,重度依赖线下的家居业扑向了线上风口,“直播云卖货”成为家居品牌和卖场的“救生圈”。
时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家庭装修迎来集中开工、复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近一周建材家具市场采购量节节攀升,各大卖场人气十足,家居市场回暖全面提速。
日前,杭州黄女士向钱报爆料,她和小姐妹在文二西路越·健身会所(兰桂店)充值13万多元的私教课,不久教练离职,但健身会所不愿退钱。她们为此事已奔走了两个多月。
在郑州工作的博士小杨经常在·银色·美之家剪头发。忽然有天,有位店员说年底回馈客户,要请他吃饭,可没想到,饭没吃!自己却被强行拉到另一家理发店纹了眉毛。
最近,一些县长也是拼了——走进直播间,帮助推销、吆喝本地的特产,以农特产为主,当然也不乏旅游宣传。有的地方,县委书记也出镜了,与主播一起同消费者互动。这是疫情以来政务服务模式的拓展,反映出一些地方的领导在狠抓复工复产、促进消费方面的担当、作为,值得点赞。
阅兵女兵同款口红热销、国产电子产品抢手、红色旅游飘红……今年国庆节期间,爱国主题文化类消费、国货品牌消费增长迅猛,浓郁的“家”“国”情怀带“红”了整个国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