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防骗攻略》新版推出 将发放社区、老人集中活动场所
保健养生骗局排“头号”
【关键字】保健养生类诈骗、角色扮演类诈骗、收藏品类诈骗、投资理财类诈骗、骗婚骗财类诈骗、旅游类诈骗、合同类诈骗、电信诈骗
被“免费旅游”吸引,老年人全程被冒牌“专家”忽悠,最后买回家十几万的保健品;接到推销电话,老年人连续多年将退休金投入毫无市场价值的“收藏品”,最终被家人发现并报警……大量案例显示,受生理、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老年人更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近日,北京市老龄协会和北京扶老助残基金会联合推出《老年人防骗攻略(2019年版)》,聚焦养生保健、投资理财等多类骗局,印制好的防骗手册将发放到社区和老人集中活动场所。
为什么老年人更易陷入诈骗圈套?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当人迈入老年,身体开始无可避免地走向衰弱,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昂的医药费等,为了预防万一,人们总会给自己留点备用金,做“救命钱”。正是这些“救命钱”,成为了诈骗分子的目标。
有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中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因为孤苦无依,他们内心总是希望多一个底牌多一份保障。诈骗分子通常以虚假的信息诈骗中老年人,其中就包括夸大一些保健品的功能和一些虚假功效的养老器械设备,甚至把一些“三无”产品换一个包装,对中老年人宣称是什么救命灵药,骗取中老人钱财。——这正是《防骗攻略》中排“头号”的保健养生类诈骗。
据媒体报道,2018年6月,国内最大的以免费旅游为幌子、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犯罪案件告破,38个“旅游会销”平台被打掉,638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打着虚假公益组织的旗号,冒充医疗专家吹嘘、夸大产品功效,将十几元钱的廉价产品包装成中央高级干部“特供”药品,再以三四十倍的价格大肆推销行骗……这是该团伙坑老人养老钱的主要手段。
据受害老人自述,落入陷阱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受到了“免费旅游”的诱惑,二是被诈骗分子嘘寒问暖的“感情牌”打动,三是被冒牌专家“洗脑”,轻信了保健品被夸大的功效。
《防骗攻略》提示,这类骗局的特征主要以施以恩惠、制造权威、夸大功效等方式对老人进行行骗,建议老人不要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要轻易透漏个人信息、要多和子女及亲戚沟通、要注意保存购物单据等。
老年人常遇到的骗局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事后该如何补救?
保健养生类诈骗
骗术:
免费旅游、VIP 体检、夸大保健品效果;安排“老人”现身说法,忽悠老人往销售公司存钱;销售假药致老人死亡;销售“秘制神药”,保长寿体健等。
提个醒:
面对保健品诈骗,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如果患有疾病,要主动到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伪劣的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贻误治疗良机。
不要轻信犯罪分子编造的虚假身份或者夸大的保健品功效,也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要多和子女及亲戚沟通。老年人在遇到推销保健品或者声称可以退款的情况,不要擅自做决定,要积极和自己子女或者其他亲朋好友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保存购买保健品的相关单据以及快递单,以便在查证上当受骗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
角色扮演类诈骗
骗术:
冒充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办理残疾证、低保补贴;冒充政府拆迁办人员诈骗;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冒充亲戚串门诈骗;假扮燃气公司或水电公司员工诈骗;“神医”看病行骗。
提个醒:
老年人遇有自称政府工作人员来访时,应当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工作证,必要时向其所在单位打电话核实。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不沾,保持平常心。维修要找物业或者打使用说明书上的客服电话,切莫相信楼道张贴的小广告。
收藏品类诈骗
骗术:
夸大价值骗取“标的费”;承诺高价回购收藏品行骗;免费鉴宝“局中局”诈骗。
提个醒:
拍卖藏品,须认准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拍卖公司在藏品未成交之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署藏品回购合同时,建议寻求律师帮助。
老年人参与收藏品投资或者拍卖,一定要到专业部门,不要轻信电话、网络、电视推销,谨防所谓“拍卖公司”“艺术品公司”的诈骗陷阱,发觉被骗要及时报警。
投资理财类诈骗
骗术:
消费返本复利型投资理财诈骗;小利小惠诈骗型投资理财诈骗;投资贵重物品型投资理财诈骗;理财产品诈骗投资理财诈骗;合伙人与原始股骗局投资理财诈骗;非法传销型投资理财诈骗;广告诱惑型投资理财诈骗;免费旅游天价购房型投资理财诈骗;网络理财投资理财诈骗。
提个醒:
老年人在投资贵重物品时应当多方考量,包括注重出售方的主体、资质等,以及贵重物品是否符合其所应有的价值。以避免被虚假的出售方或不值钱的物品所欺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不要贪利以防陷入更深的骗局。
骗婚骗财类诈骗
骗术:
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或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地炫耀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进行利诱;不法分子以网聊痛陈失败婚恋史或不幸生活、虚构自己拥有雄厚的财富等骗取同情或博取好感,进而谋财谋色;不法分子编造虚假身份或人际关系信息作虚假承诺或索要财物;不法分子一旦无利可图或骗取钱财到手就会消失。
提个醒:
结婚与交往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对方的身份信息,对于对方虚构的信息要及时分辨,不要轻易受欺骗。
老年人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对方多次索要钱财,无论是以何种目的,都要谨慎对待,可以同子女进行商量。
旅游类诈骗
骗术: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嘘寒问暖方式,用“温情攻势”取得老人信任;不法分子以低价旅游诱惑,骗取老人钱财后潜逃;导游与景点商店等相互勾结,强制老年人消费,并规定最低消费额,不买不准离开。
提个醒:
强迫消费侵犯了消费者自由交易、公平交易等权利,并且由于强迫交易造成人身损害更是对于老年人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旅游景点以低价销售假货或以高价销售与质量并不符合的产品,是对老年人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商家欺骗的销售行为需要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
合同类诈骗
骗术:
借款合同类诈骗;一房二卖类诈骗;低价旅游套取高保证金合同。
提个醒:
老年人出借资金时一定要慎重,最好让对方出具担保,保存好相关证据。为了确保担保真实性,必要时要委托律师核查。
金额较大的借款,最好和家人商量,办理出借手续时,尽量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避免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
骗术:
冒充国家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唬人;冒充亲友请求“汇钱救急”;虚构中奖;电话推销等。
提个醒:
预防电信诈骗,要做到“五不要”,即不要轻信不明对象及可疑信息;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息的诱惑;不要拨打短信息中的陌生电话;不要向陌生人汇款、转账;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记者 陈斯)
目前,鞋类市场上有一种网红产品,叫“老人鞋”或“健步鞋”。商家宣称这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鞋子,更适合老年人的脚型特征,穿起来既舒适又防滑。听起来,这样的鞋子应该是特别适合老年人的,但有些老年人却反映,老人鞋并不舒服,有时甚至还不如普通的鞋子。而针对市面上“老人鞋“的质量调查发现,近半数采样不合格。
春节将近,为了进一步落实郑州市局集中开展的全市公安派出所“万警进万家”活动,在分局党委的带领下,商城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务大队的社区民警们积极开展走访慰问辖区困难老人活动,更好地发挥社区民警的社区服务精神,积极倡导“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身体残疾却还一心想着回报社会、回报乡邻;她,身为贫困户,但不等不靠,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人们的尊重。她就是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贫困户陈冬梅。
10月11日下午,郑州瑞阳养老集团在总院大礼堂举行“助力脱贫攻坚 创建慈善超市”——心益无疆瑞阳慈善基金“郑州慈善日”捐赠活动。活动中“心益无疆瑞阳慈善基金”救助困难老人三名,
连日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通过走访郑州市多个二手市场,查阅多个二手网络平台,与平台卖家、业内人士交流,了解了一些较为常见骗局。
“你借给我的钱,我还你,我有了就还了,现在没有,我可是有心脏病还有抑郁症,三天不吃药就活不成,要是把我逼死了,一分都拿不到!”11月8日,巩义市人民法院执行局里,一位蛮横不讲理的老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纵使执行员周占通将法律讲的明明白白、道理说尽,其仍然不为所动,失信人李某宾反而把赖账不还说的理所当然。执行员随即将李某下达了拘留决定书。
近日,在河南省中牟县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凌晨3点钟左右,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汉正在路边的简易房中熟睡,一辆急速行驶的小轿车,突然窜进房间,造成老人当场昏迷。后经交警调查,这是中牟一饭店老板,在饮酒后半夜送客人回家酿成的惨祸。
4月8日上午,郑州水司营业处中原维修班接到热线转单,位于岗坡路15号院一位住户反映家中漏水,需要立即止水。接到单子后,吉萌威和张建伟两位维修人员立即驱车赶往现场,检查用户表井阀门已经自然损坏。为了不影响家属院小区居民中午正常用水,张建伟二话不说,换上雨衣和胶鞋,跳下表井,很快带水更换表前阀门,把家中漏水止住。
近日,郑州市航空港水务公司青年志愿者在来大厅缴费的用户中,发现一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经过实地走访了解得知,老人名叫刘天才,今年75岁,家住航空港区翠园东院社区,自幼患小儿麻痹,目前与患病不能自理的妻子一起生活,生活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