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APP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专家表示:
监管要给力 用户需觉醒
近日,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部署下,中国互联网协会召开手机APP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情况专家评议会。会上通报,通过技术检测及用户举报发现,多款APP疑似存在过度收集用户敏感信息以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QQ音乐、网易新闻、携程旅行等明星应用都登上“黑榜”。
手机APP是便利生活的好朋友,但隐藏在背后的使用权限和隐私问题成为迟迟未解的老大难。何为过度?度又在哪儿?这不仅困扰着用户,也考验着行业监管。
过度收集就是非法收集
听歌APP要“看”用户短信,新闻APP要“听”用户录音,看书APP要知道用户位置,明明和所提供的服务没什么关系,为何强行收集?答案很简单,数据多多益善。无论是想完善服务、扩充增值业务,还是开辟其他领域,APP掌握的数据量大小都是决定性要素。
按照国家推荐标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提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应有明确的目的,不得超出产品功能相关目的收集额外信息。但据中消协介绍,大量APP收集的个人信息与其实现的产品功能并没有明确关联,甚至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如网易彩票APP收集个人财产证明、个人上网记录、通讯信息、位置(包括行程、住宿)等信息;天天P图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但未说明提供的是何种相关服务等。“过度收集是一个不规范的说法,目前各类APP过度收集的本质其实就是超出其正当业务需求的非法收集,应当予以摒弃。”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强调。
但由于相关国家标准缺失,过度收集异常普遍,中消协曾于去年底对100款APP的个人信息收集政策进行了测评,基本涵盖常用APP。结果显示其中59款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过度收集“身份信息”等。此外,用户的照片、财产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记录、上网浏览记录、教育信息、车辆信息、短信等均存在被过度收集或使用的现象。
用户很无奈 法规需细化
据吴沈括介绍,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各类APP等网络运营者首先需要遵守的是《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公开收集和使用规则,明示收集和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另外,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法依规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但现状如此恶劣,吴沈括坦言用户其实基本没有选择,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干脆不用,考虑到APP与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前者,“需要监管的客观保护和用户权利意识的觉醒”。
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全面施行,在实务案件中,完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情形比较少见,更多的是打擦边球的情形,常见的包括不充分披露提示个人信息的收集者、收集方式与用途;用户不同意个人信息授权便一概拒绝提供服务等。“考虑到APP类型多样,现阶段不宜一刀切,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发布指南等方式为类型化的业务场景规定信息收集范围。明确权限,细化管理。”吴沈括建议。
本报记者 崔 爽
下单后10天内显示“已揽件”,15天后显示商品“已下架”,20天后没收到商品,维权投诉时,却被品牌商家告知没收到订单。今年“双11”,沈阳的张文柏网购时遇到“李鬼”APP,不仅被骗了购物款,还经常接到各类推销电话。
如今,以“躺赚”“走赚”“玩赚”等噱头吸引用户下载使用的App广泛存在。《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这些App的应用类型包括购物、新闻阅读、影音播放、教育培训、输入法、健康运动等,有些App的下载量甚至超过千万次。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对互联网监测发现,20余款外卖、医疗和在线教育类移动应用存在涉嫌隐私不合规行为。
“数据显示,在受访者遇到的APP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最多的是默认勾选问题,占64.69%。”日前,在由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上,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志芳在发布《2019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说。
今年的春运已拉开序幕,票不好买让一些急于回家的人有些心慌。尽管12306推出了“候补购票”功能,给暂时没买上票的人更多机会,但“去哪儿”等数十款APP仍不顾乘客买票的机会公平,扎堆推出有偿的帮助抢票服务,这些APP靠谱吗?
日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在中国网信网正式公布。自此,31种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有章可依。
如今手机里的App越来越多,为了吸引关注,增强用户黏合度,不少商家持续推出各类送红包的优惠活动,通常不理或者点一下看看的人居多,但也有一些人在很“用心”地对待这个事情。
作为塑造新氧医美社区生态的重要内容,“百万真人变美日记”“权威医生在线答疑”“美丽日记”“医生问答”等栏目,被当作新氧APP的主要宣传点。此前报道中,新京报记者便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强调“真实”、“权威”的日记、问答,背后存在代运营、代写代刷的造假团队。而近期记者再度回访,发现这一造假生意仍然红火。
11月初,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了舆论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与安全的讨论。而不久前,“ZAO”APP的兴起也让AI换脸走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AI换脸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影视、娱乐等各方面,甚至是淫秽视频。这引发了社会对人脸数据是否可能被滥用的争议。
近日,100款APP整改通告中多家金融机构“上榜”,让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