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起,2019年春运中的除夕(2月4日)火车票将正式开售。伴随春运抢票大战进入“白热化”,不少热门线路的火车票都出现开售后“秒光”现象。很多旅客寄希望于五花八门的抢票神器、加速包,但一些抢票“陷阱”需要警惕。
热门路线一票难求
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1330万人次,同比增加3176万人次,增长8.3%,日均发送1033万人次,再创历年春运新高。
加之学生潮与返乡潮叠加,使得今年春运返乡车票比往年更为紧俏。
记者日前登陆12306网站查询售票信息,发现节前不少热门路线的返乡车票都是“一票难求”。
截至1月5日17点,2月3日(腊月二十九)当天,北京至长春的39个车次中,只有2个车次还有少量余票,G字头、D字头、Z字头列车车票已全部售罄。
北京至济南的火车票同样抢手,2月3日当天的火车票,只有2个车次还有少量余票,且到站时间也是深夜或次日凌晨。
抢票小心误入“坑”
坑1:抢票软件隐蔽选项让人多花冤枉钱
不少使用抢票软件购买车票的旅客会发现,自己购买的火车票,实际付费要比官网票价高。这主要是因为旅客在买票时,一些抢票软件出现加速包默认勾选的情况。
虽然默认勾选加速包可以取消,但由于其显示的位置十分隐蔽,旅客一不小心就会忽视掉,导致不需要加速包服务的人多花了冤枉钱。
坑2:购买加速包≠能买到票
春运火车票难买,不少人寄希望于付费加速包,但结果却发现,加速包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抢到票。
其实,抢票软件的原理是使用企业级带宽或多个账户反复查询余票,利用技术手段代替用户提交订单,其下单速度要高于手动购票,但到底能否买到车票还是要看12306的放票情况,并非拥有优先购票权。
因此“抢票概率”说到底只是个概率而已,购买了加速包未必就能买到票。
坑3:个人信息被泄露
旅客通过抢票软件购票必须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抢票软件平台有义务对其掌握的旅客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即便如此,仍无法排除平台工作人员出于私利,泄露旅客个人信息的情况。一旦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有可能沦为他人倒票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工具。
而且此类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很难被乘客知晓,具有较大的维权难度。
“候补购票”更靠谱
今年,需要抢购春运火车票的旅客,不妨尝试下铁路部门新上线的“候补购票服务”功能。
2019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选取部分运力紧张方向列车的长途区段,在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上线“候补购票服务”功能。其速度、成功率都将优于抢票软件,且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
每位用户可提交1个候补订单、选择2个相邻的乘车日期、预订3张车票。其中,节前京、沪、宁、杭、粤等地始发,川、渝地区终到,节后川、渝地区始发,京、沪、宁、杭、粤等地终到的所有列车将开通候补购票试点。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同一候补订单(相同的始发、终到地区,车站可有区别)中可选择2个相邻的乘车日期,而每个乘车日期又最多可包含2个不同“车次+席别”的组合需求,因此每名用户最多添加4个候补需求,即为四种不同日期、车次、席位的“购票组合”。
5个捡漏机会别忘记
如果车票开售的第一时间没有抢到票也不要着急,旅客还有5个“捡漏”机会:
1、开售30分钟后,如有旅客未及时付款,车票会重新返回系统发售。
2、开车前15天,是退票高峰期。
3、开车前48小时和24小时,系统会放出部分剩余车票。
4、一般22点到23点是退票高峰。
5、每个停靠车站有一定比例的分配票额,如有未售完的票,开车前一天余票将再次出售。
基于海外疫情的蔓延态势,近日民航局发布“一司一国一周一班”的通知,国际航班大幅度缩减。据财新网报道,执行新规后,国际航班削减近九成。回国航线一票难求,票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近段时间,动辄数万元甚至十万元的高价票屡屡刷屏,加剧了国外留学生的不安。
今年的春运已拉开序幕,票不好买让一些急于回家的人有些心慌。尽管12306推出了“候补购票”功能,给暂时没买上票的人更多机会,但“去哪儿”等数十款APP仍不顾乘客买票的机会公平,扎堆推出有偿的帮助抢票服务,这些APP靠谱吗?
近三年,大年初一至初六的春节档电影市场越来越火爆,已经成为全年最重要的票房档期。据新京报记者统计,即将到来的2019年春节档预售票房进度稳超去年同期,今年同档期影片竞争更加激烈。
政府搭台,商家让利。线上抢券,线下花。这个“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一系列“花式”促消费优惠措施,让因疫情冷却的消费市场一下子热了起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企业家表示,“五一”消费热,为二季度乃至下半年消费重回增长轨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6·18囤的货还没用完,又要我过双十一?”电商每年的购物节名目繁多,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双十一”,距离这一天还有大半个月,预售已猝不及防来临。从“买买买”到“穷得吃土”,这届年轻人有没有长教训,认清“套路”?
“最近,我们每天都在线上抢菜。”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年前常常用电脑“偷菜”的自己,如今真的在各大生鲜平台“抢菜”。而这一切,都源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变得谨慎,尽可能减少出门以及不必要的接触。
浅蓝色的票面上,隐约可见动车图案,二维码、乘车人名字、列车班次、车票价格等信息全记录在内。拿着这么一张票,你很难想象,它是一张网络“定制”的假票。临近春节,定制假火车票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乃至有人提供假火车票定制服务。
第三方软件的付费购票方式、竞价式加速包、诱导消费模式、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等仍旧饱受争议。专家表示,第三方软件存在多重风险,有待规制和治理。
春运火车票进入销售高峰,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运营的抢票软件平台近60家,虽然使用规则五花八门,但本质基本相同,就是谁加价高,谁抢到票的概率也就更高。
花钱买药是假的、买来的饮品很劣质;网店买东西,“说好”的返现和赠品却不能如实兑现;办理了影楼会员卡交了预付款,遭遇停业服务中止……作为消费者,如果您遇到这些闹心事,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近日,辽宁法官精心梳理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类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和您聊聊一些坑人的消费陷阱,教您如何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