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飞猪、美团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均推出有偿抢票服务
抢票软件:躲得开搭载消费,躲不开信息泄露
“春运票难抢,来一个人帮忙!”自春运车票开售以来,梁晓羽已经记不清第几次收到微信好友的“求助”了。每次,她都会点击帮忙“加速抢票”。作为一名“北漂”,距离除夕还有半个月时间,梁晓羽也还没买到回内蒙古老家的火车票。
每到春节前,“买到票了吗”都会成为在异地工作的人见面的问候语。今年,火车票订票官网12306简化了验证码认证并上线“候补购票”功能,但依然难以满足数量众多的返乡群体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求助“抢票软件”就成了许多人的选择。携程、飞猪、美团等诸多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抢票功能,相伴而生的则是搭载消费、信息安全等问题的出现。
围绕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旅客、订票官网、抢票平台,展开了角力。
“抢票”成功率不高
梁晓羽也是“抢票软件”的使用者。在求助了几十位微信好友之后,她在某一抢票平台上已经积攒了60个加速包,获得了“光速”抢票速度,“这是仅次于VIP的级别了”。
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当前速度超过85%用户”,梁晓羽本以为抢到票只是时间问题,但一周多过去了,她看到的依然是“正在努力为你抢票”。
记者了解到,在携程、去哪儿、美团等多个APP上,加速包可谓抢票时的“标配”,区别在于有些加速包可以通过好友助力获得,有些则需要直接购买。
家在四川的唐斌每年都要经历“抢票大战”,今年他直接花费50元购买了某平台最高速抢票服务,但截至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依然没买到票。“几年下来,抢票软件的成功率越来越低了。”唐斌感叹道。
事实上,任何一款抢票软件,其原理都是利用插件或爬虫技术,通过高频访问12306网站,提高查票的频率。一旦检测到有余票就立即锁定,再通过高速填写乘车人信息和自动识别验证码来抢票。
不过,无论速度有多快,能否抢到火车票,都要取决于12306网站是否有余票放出。另一方面,高速访问也伴随着一定风险。12306铁路服务器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维护公平的售票环境,12306官网启动了风险防控系统,如果有用户以频繁极高的速度访问服务器,都会被视为非正常操作,高危用户将被拦截甚至被列入黑名单。
这意味着,通过第三方软件抢票,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算不算“技术黄牛”
一直以来,第三方抢票平台的“捆绑”和“搭载”消费,都为使用者所诟病。虽然不少网站取消了默认勾选搭载消费,但一些诱导性的选择也随之出现。
例如,有些平台将不包含加速包的订票按键设为灰色,与黑色背景几乎混为一体。而亮眼的橙色收费按钮则置于屏幕右下角,用户很容易因为习惯性点击,就多掏了服务费。另一些平台则需要手动将“极速抢票”设定为“低速抢票”才能避免“被多收费”。在梁晓羽看来,这是使用者和抢票平台“斗智斗勇”。
那么,第三方软件抢票收费,算不算是一种“技术黄牛”?对此,全国价格监管平台12358的工作人员表示,有偿抢票服务属于市场行为,只要为消费者提供自愿选择权并明码标记,就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只要春运期间运力矛盾还存在,类似代理抢票业务就会存在,从中收取服务费也有一定“合法性”,这与垄断票源的“黄牛”有很大区别。
然而,与多花钱相比,个人信息泄露才是消费者对抢票软件的顾虑所在。去年年末,有人在网上发布了售卖12306旅客信息的帖子,宣称共有60万个账号泄漏,涉及410万名旅客信息,包含旅客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登录账号、登录密码、邮箱等信息。
随后,12306官方发表声明,网传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均为旅客登录第三方平台时泄漏。这就意味着,为了抢票,不少消费者都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供给了抢票平台。
“曲线回家”受热捧
今年,12306官方客户端启动了“候补购票”的新功能:如果当前车票已经售完,用户可以支付预付款,当网上有人进行退票、改签操作时,系统会根据排序,自动将车票划入乘客的购票账户,这一功能也被外界称为“官方抢票”。
“这一功能现在只针对部分车次开放。”实际体验后,唐斌表示,某一车次一旦候补人数过多,就无法再排队,可以候补的日期与车次也少于第三方软件,“对于回家心切的人来说,候补购票的局限性并不小”。
无奈之下,梁晓羽和唐斌都打算放弃“一站式”回家的打算,转而寻求“曲线方案”。唐斌告诉记者,他已经买到了北京到西安的普通列车的车票,再通过成西高铁到达成都。
根据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近2.45亿人,这一数字大大超出了铁路和民航的现有运力。在网上,网友们纷纷总结出各种“购票攻略”:买全程票在中途目的地下车、买短途票上车补全程票、“火车+汽车”组合方案、经途中车站换乘到达目的地……
一年又一年,车厢再拥挤,路途再迂回,也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一年又一年,铁路、民航、公路等多部门也在努力让“回家”变得更容易。(罗筱晓)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流行技术之一,被广泛运用到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不管重不重要、必不必要,上马人脸识别技术似乎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人们其实普遍担心人脸识别不安全,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极有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基于海外疫情的蔓延态势,近日民航局发布“一司一国一周一班”的通知,国际航班大幅度缩减。据财新网报道,执行新规后,国际航班削减近九成。回国航线一票难求,票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近段时间,动辄数万元甚至十万元的高价票屡屡刷屏,加剧了国外留学生的不安。
“数据显示,在受访者遇到的APP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最多的是默认勾选问题,占64.69%。”日前,在由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上,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志芳在发布《2019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说。
今年的春运已拉开序幕,票不好买让一些急于回家的人有些心慌。尽管12306推出了“候补购票”功能,给暂时没买上票的人更多机会,但“去哪儿”等数十款APP仍不顾乘客买票的机会公平,扎堆推出有偿的帮助抢票服务,这些APP靠谱吗?
政府搭台,商家让利。线上抢券,线下花。这个“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一系列“花式”促消费优惠措施,让因疫情冷却的消费市场一下子热了起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企业家表示,“五一”消费热,为二季度乃至下半年消费重回增长轨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近,我们每天都在线上抢菜。”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年前常常用电脑“偷菜”的自己,如今真的在各大生鲜平台“抢菜”。而这一切,都源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变得谨慎,尽可能减少出门以及不必要的接触。
第三方软件的付费购票方式、竞价式加速包、诱导消费模式、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等仍旧饱受争议。专家表示,第三方软件存在多重风险,有待规制和治理。
春运火车票进入销售高峰,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运营的抢票软件平台近60家,虽然使用规则五花八门,但本质基本相同,就是谁加价高,谁抢到票的概率也就更高。
11月初,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了舆论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与安全的讨论。而不久前,“ZAO”APP的兴起也让AI换脸走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AI换脸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影视、娱乐等各方面,甚至是淫秽视频。这引发了社会对人脸数据是否可能被滥用的争议。
近日,100款APP整改通告中多家金融机构“上榜”,让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