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蔬菜“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数据看传统菜摊“触网”热度
在重庆南坪一菜市场经营菜摊15年的石宗容正忙着给一堆蔬菜打包,摊位附近顾客不多。她说:“现在八成的销售都在线上,许多老顾客都不到菜市场买菜,改为线上下单。”
外卖生鲜蔬菜“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鲜外卖在中国兴起,正从高端超市覆盖到传统菜市场。一个小小的菜摊与互联网连接,也能实现生鲜外送服务。在某生鲜外卖服务的APP上,选择菜品下单,二三十分钟就有外卖骑手将菜市场的生鲜蔬菜送到家,这种生活方式随着传统菜摊“触网”变得越来越流行。民众不必再到人群密集的菜市场买菜,省时省力。
20日上午,重庆南坪正扬大市场内各种蔬菜琳琅满目,十分新鲜。几乎每个菜摊上都有付款二维码,有的还挂有线上下单、外卖送菜的招牌。
石宗容在这个市场有外卖菜摊“一姐”的名头,最高一天能接约150个线上订单,销售额五六千元(人民币,下同),约为传统线下销售额的2倍。
“有顾客来买菜,我就递上一张名片,推荐扫码线上下单。”石宗容笑称,重庆夏天热,易出汗,许多老顾客知道能线上买菜外送到家后就不来菜市场了。线上买菜单价只比线下贵几角钱,顾客都能接受。
线上菜品规格标准化也是吸引客人的原因之一。石宗容说,习惯上,传统菜市场卖菜一般量都比较大,很少会50克、100克地卖。但线上提供这种规格较小的菜品,受到顾客喜爱。重庆人爱吃火锅,一般做顿火锅要十几种菜,在线上买小规格菜品就十分方便,还避免浪费。
石宗容的线上顾客年龄大多在20到40岁之间,约有一半是线下老顾客转化来的。从2017年通过“饿了么”APP线上卖菜开始,石宗容菜摊的销售品类从3个拓展到600多个,销售量也越来越大,有时候还要在市场内的其他菜摊买菜销售。
传统蔬菜零售寻求“上网减压”
如今,市场内越来越多菜摊相继“触网”。
“90后”朱欣欣带着家里经营的菜摊“转型升级”。她告诉中新网记者,前几年,经营传统零售菜摊已感到压力,周边新建的菜市场和超市越来越多、各个社区的便利店也提供生鲜蔬菜。以前,正扬大市场上午是人挤人,现在客流少了很多。她家摊位销售菜量少了一半。2018年,她开始接触各种线上外卖平台,经营自己的网店。
“2019年线上营业额开始爆发式增长。”朱欣欣说,线上和线下的销售额平分秋色。随着外卖平台积累更多顾客,线上外卖销售更有前景。
“菜老包”2017年从重庆起家,是帮助传统菜摊、菜市场转型线上的服务商。其重庆负责人何建庭告诉记者,像石宗容家这样通过“菜老包”转型的菜摊,在全国有2000多家,2018年线上销售额约5亿元。
“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增长太快了。月单量一年增长了10倍。”他说,有的客户身在美国,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父母,也在线上下单送菜到父母杭州的家。
大数据看传统菜摊“触网”热度
“饿了么”的数据显示传统菜市场“触网”后的热度:南坪正扬大市场、天星市场、嘉禾市场、五里店市场、洋河市场订单量在重庆排名前五,近一年订单量分别增长7倍、268倍、25倍、10倍、2倍。
从传统菜市场线上发展的全国数据来看,2018年上“饿了么”买菜的订单量同比增长80%,消费金额和用户数同比增长一倍。
一些地域特色和个体特点也通过传统菜摊的线上订单数据显现出来。近一年来,重庆消费者买菜的订单笔单价为40元,比全国整体略低。与全国消费者整体相比,重庆消费者线上购买海鲜肉禽订单占比相对较低,相反,蔬菜豆品订单占比高达9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外卖的红火,石宗容的菜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以往进货、销售,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今有了“大数据”这个“秘密武器”,她可以直接实现菜摊的“在线化、数字化”,更精准地预估进货,做好库存管理。石宗容说,她的菜摊已从“夫妻店”变成现在2人外采、1人包装、1人管理,“生意太好了”。(记者刘贤)
网经社旗下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商上市公司市值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上市电商新添17家,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已有66家电商上市公司,总市值达6.45万亿元。
“同样的VIP服务,用不同手机购买的价钱竟然不一样。”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大数据杀熟”,你怎么看呢?实际上,在线视频平台的VIP服务猫腻还很多,不信,你看!
在“删库事件”发生7天后,昨天微盟集团公告称,截至3月1日晚8点,在腾讯云的协助下,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被删除的数据已经全面找回。由于此次数据量规模非常大,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和线上体验,微盟将于3月2日凌晨2点进行系统上线演练,于3月3日上午9点数据恢复正式上线。
2019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节点。推进人工智能落地,我们应当如何作为?不少受访专家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并有望塑造出新业态。
受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产影响,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现了明显下滑。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081.3万部,同比下降38.9%,其中2G手机34.6万部、4G手机1500.3万部、5G手机546.5万部。
“大数据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一系列疫情防控环节都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通过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采访时表达出这一观点,获得科技、产业等各界普遍认可。
据媒体报道,有卖家在网上以两角一张的价格售卖几十万张戴着口罩的脸部照片。这些照片部分是“网络爬虫”从网上搜集到的面部照片,另一部分则是人们上班打卡或进出小区门禁时拍的面部照片。买家买这些照片,主要用于训练算法的精准度,也有可能用于申请信用贷款,甚至注册公司。
疫情期间,“宅经济”快速升温,电商、外卖等线上平台订单量火爆,以往一些在线下提供的实物和服务消费,也开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线上销售。
11月初,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了舆论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与安全的讨论。而不久前,“ZAO”APP的兴起也让AI换脸走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AI换脸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影视、娱乐等各方面,甚至是淫秽视频。这引发了社会对人脸数据是否可能被滥用的争议。
日前,“华彩京工·匠心传承 共创永恒经典”——2019老字号时尚创新精品荟在西单商场正式开幕。堪称“国礼”的四面方樽瓶、龙袍凤袍、百年湖笔等10余家北京老字号品牌的镇店之宝在商场展出,供游客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