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打折须明确计算基础
标着“打5折”的商品是真的降价吗?买了促销的商品却被告知“无货”怎么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昨天起开征民意,《意见稿》对上述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意见稿》指出,规定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经营者通过电子商务、电话购物、电视购物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可以通过网络页面、电子文档、电话语音、视频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明码标价。为经营者提供交易场所的卖场、商场、市场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应当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相关经营者的明码标价行为进行监管。
在促销行为规范方面,《意见稿》提到,经营者开展价格促销活动,其标示价格促销信息应当真实准确、清晰醒目,不得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
经营者开展价格促销活动有附加条件或者期限的,应当显著标明条件或者期限。价格促销仅涉及部分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不得标示对全部商品或者服务都开展价格促销。经营者无法确保价格促销涉及的商品有足量备货的,应当特别提示,否则不得以无货为由拒绝履行价格优惠承诺。
经营者对外宣称折价、降价的,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表明折价、降价的计算基础;否则,其折价、降价应当以同一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场所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计算基准价格。如果前7日内没有交易的,折价、降价应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计算基准价格。
文/本报记者 孟亚旭
对于行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数据造假问题,有网友调侃“早知道数据有水分,但至少也是油里兑水,差点儿也是水里面掺点油,谁曾想这次全是水,一滴油都没有。”无疑,这场颇具黑色幽默意味的闹剧,揭开了“网红+电商”这一新业态中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期间,全国人民开启“宅家”模式。独特的“宅”生活,催生了各类“云消费”新场景:以线上影院、短视频平台、主流手游等为代表的“屏幕经济”如火如荼;主打“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小店、生鲜电商迎来发展新契机;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线上问诊等消费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近四分之三的参评网友打出了5分!现实题材,严肃话题,“HBO+台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部只有10集的良心剧让很多观众感慨:好久不看台剧,猛然被惊艳到措手不及!
“只有两种美剧,一种是《权力的游戏》,一种是别的美剧”,美剧迷中流行这样一句话。首播于2011年的高分美剧《权力的游戏》因为传播率惊人,被不少观众称为“美剧的半壁江山”。
如今,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购物方式。那么,现在的商场处境如何?人们还去逛商场吗?经过采访,记者发现,很多新建商场或改造过的传统商场,环境舒适时尚,不再是单一的购物场所,而是成为能够满足消费者吃、喝、玩、乐等生活休闲需要,放松身心和享受生活的休闲空间。
今年的特殊时期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不逛街、不聚餐,为国家做贡献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
11月26日晚,格力电器发布《格力“再掀11.11 百亿大让利”公告》,宣布从11月27日开始,按照与“11.11”当天同类机型、同等价格的原则,对“俊越”“T爽”系列空调进行让利,定频空调最低1399元,变频空调最低1599元。
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网上买菜火了起来。不管是传统超市的线上平台,还是电商平台,线上订单都大幅增加。但由于货源组织能力和配送能力不强,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线上买菜的体验并不尽如人意。为了留住用户,一些企业积极采取增加更多预制菜和半成品菜、赠送优惠券等措施。
这种促销套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发现,在临时工地、城乡结合部、火车站等地方则更为常见。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流动人口多,消费者购买商品后,没有时间看店面是否真的关门。但假如有人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最后几天”,却往往没有一个尽头,所谓的“清仓大甩卖”,也有清不完的仓、甩不完的商品。
随着疫情逐步稳定,线下消费日渐回暖,作为城市运转中的重要一环,连锁商超正加速恢复运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品牌便利店的复工率分别达99.5%和95.4%,销售已超去年同期水平。然而,面对疫情和市场的双重考验,部分连锁商超的表现却不尽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