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品味仰韶
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掀开了中国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仰韶文化——也是我国首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确立。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发现的首个史前村落遗址,它的发掘开创了我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先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
自此之后,在河南各地一次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都在验证这样一句话——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厚重河南,由仰韶开端。
彩陶便是承载各种文化信息的最早、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彩陶多样的形制、神秘的纹饰,传递出中国远古的信息,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仰韶彩陶。仰韶彩陶文化无疑是中国的人文晨曦。
彩陶,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制作一种红色的上边再画上彩色的花纹的特殊陶器。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21年时任国民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专家袁复礼等人,在河南西部渑池县城北韶山南的仰韶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次的正式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的陶罐、陶碗、蓝纹绳纹、带流陶杯等彩陶器物,这是中国次发现彩陶。
彩陶系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成陶坯,打磨光滑后,并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 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图案纹饰。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因而我们称这种文化为“彩陶文化”;又因为这种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也叫“仰韶文化”。
01
仰韶起源
在探秘仰韶文化之前,我们先从“一个人、一部曲、一座山、一个村、一种文化”里来了解一下“仰韶的起源”。
〇 一个人:即为帝颛顼的六世孙——舜,他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犁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三门峡渑池一带)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一带经商做生意,在民间威望很大。据说,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帝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察他的德行;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等,以观察他的能力。这些方面,舜都做的很好,才让位于他。
〇 一部曲:由于舜治国有方,天下大治,四海升平。相传,舜帝从山西舜都,带着他的两个女妃娥皇和女英,过黄河南巡,路过渑池时,看见一座山,发现此处风景美好,便亲制箫及五弦之琴,与民同乐,是为韶乐。关于舜帝南巡之事,除传说外,后人也多有记载。如明代都御史柳应辰《韶峰叠翠》诗曰:“奇峰矗矗倚青霄,天籁时闻奏舜韶。左映金乌添秀丽,右窥玉兔○○峣。芙蓉湿处春初染,螺黛浓时雾欲消。爽气钟灵多俊杰,几回翘望想孤标。”韶乐传到春秋,孔子听了韶乐演奏,竟三月不识肉味,可见韶乐之精美绝伦。
〇一座山:在今三门峡的渑池县境内,“韶山”其名称的由来即源于舜帝在此创作韶乐的故事。韶山层峦叠嶂,林壑幽美。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游览胜地,不少墨客骚人写有赞颂韶山的诗文。如明代书法家王铎就曾在《夏日游韶山遇雨》诗中说:“触暑探岑寂,登高望不穷。苍崖喷石乳,翠壑隐珠宫。胜地犹堪赏,幽怀讵可同。坐来云气变,山色雨蒙蒙。
〇 一个村:在渑池县的韶山脚下,有一个村,居住在这里人们每天抬头就能看到韶山的峰峦叠翠、山清水秀,心旷神怡,久而久之,居住在这里人们形成的村落便被称为“仰韶”,取“仰望韶山”之意。
〇 一种文化:渑池县的仰韶村,是仰韶文化首次发现地。依据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珍贵文物,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仰韶村也因此成为了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
在神秘的仰韶文化中,华夏文明的许多领域都可觅得源踪——历史、文字、数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酒文化的起源……
02
寻根黄帝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据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载以及我们当代专家的考证证明,远古时期黄帝氏族活动的中心地域是在大中原。
《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它在历史长河中对应到考古学文化中主要是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因此,我们为黄帝找根就找到了仰韶文化,而为仰韶文化找人也就找到了黄帝。
据百度百科介绍,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在流传到今天的传说里,黄帝更是上古创造发明的博士,黄帝本人还发明了造车、修建宫室、算术、音律等,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了人们养蚕制丝,黄帝的医官雷公、岐伯发明了医术……
《物原》载“轩辕做碗碟”;《古史考》载“黄帝时有釜甑”;《列仙传》载“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陶器的发明创造,根据考古发现,早在黄帝时代以前很早就已出现了,较早出现陶器的年代可能较早到距今7000年。
仰韶文化中晚期,亦即黄帝时代,陶器的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陶器的种类也出现了比较大的繁荣,不仅有《古史考》《物原》中提到的釜甑碗碟之类,还有陶壶,陶罐、陶钵、陶盘和尖底瓶等,甚至出现了管理陶器生产的官员“陶正”及彩陶。
黄帝与酒和仰韶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古一探到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新郑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仰韶彩陶坊酒已经连续六年代表天下美酒与五谷、水果等一起供奉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华夏文化之根。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图腾,“花族”就是华族,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自称华夏民族的由来。
仰韶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巨大的兼并性和包容性,不断吸收周围诸多文化的元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后来发展为夏商周文明。
在神秘的仰韶文化中,华夏文明的许多领域都可觅得源踪——历史、文字、数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酒文化的起源……
03
文字之源
传说黄帝之史官仓颉造字,“黄帝时代的年代框架界定在距今6000年前后至距今5000年前后,基本上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许顺湛《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因此仓颉造字的年代应该是在仰韶文化时期。
文字的发明创造显然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功劳,从科学的角度考虑文字的产生轨迹,仓颉对文字的贡献应该是整理而非创造。整理的前提是有积累了相当多数量可资整理的素材。这些素材当时是否确有?仰韶彩陶的发现为揭示问题的答案提供了线索,讨论中国文字的起源是以仰韶彩陶纹饰为出发点的。
精美伦的彩陶,神秘的纹饰,原始先祖的智慧与才智让我们叹为观止。探寻彩陶纹饰传递的深层次信息,这些彩陶纹饰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造,它是那个时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缩影,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大多来自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摹画,彩陶纹饰的形成阶段在时间序上正是处于甲骨文形成的前期阶段,甲骨文的字形,许多属象形字,也是源于对客观事物的形体描述,因此,文字的形成与彩陶纹饰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彩陶纹饰的创作为文字的诞生积累了最基本的要素,奠定了深厚牢固的基础,是文字产生的前源。
在仰韶文化半坡、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类似甲骨文的奇怪的刻划符号,这就是另一种彩陶纹饰——刻符。半坡遗址的刻符有113个,姜寨的刻符有129个,包括临潼零口、长安五楼、临潼垣头、贺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其格遗址发现出土彩陶刻符共52种,这些刻符大部分是刻在陶钵的口外缘黑宽带纹和倒三角纹上,并且大部分是在烧之前所刻,每件器物上仅刻一个符号,它们是人们根据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符号。在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发现的刻符有许多是相同的,如此众多的陶器上都刻着大致相同的符号,不是偶然,对此有不少学者推测,它们一定代表着某种意义。难道这些符号会是文字的雏形吗?(见赵秋莉著《原始彩陶画韵》)
04
数学之萌
上文中,我们讲过在仰韶文化各处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已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刻划符号52种。这些刻划符号至今尚不能认读,仍然是个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结绳记事"的传说,这些刻划符号可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也可能是数字的起源,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记数符号。
除了这些未解的刻符,数的概念和应用更多在许多陶画中反映出来。在陶画的制作过程中,图案组合中每一纹饰的大小与位置都要经过预算,彩陶的制作对数学的萌芽和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圜底钵,其一图案是在每个三角形两边各绘相等的6条斜线,说明他们已经准确地掌握了一些数目的概念,并能灵活的应用。如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花瓣纹彩陶盆,弧线三角和花瓣为双关纹样,彩陶花纹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各纹饰的位置计算准确,使首尾衔接达到天衣无缝。精确的构思展示出图案有的节律性和双关循环连续不断的优美画面特色。在许多陶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已经熟练的运用这些几何形来创造的图案。不胜枚举,许多彩陶纹样的完成都运用了数学,在实践中,为实用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陶画的创作也促进了几何学的诞生。(见赵秋莉著《原始彩陶画韵》)
奇妙深邃的彩陶文化,萌出了中国原始数学之芽,后来这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以及与外来数学体系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数学这一门学科。
05
国酒之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而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
中国是陶器的故乡,中国陶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陶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而中国的陶制器皿,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的发现,使“中国没有新石器文化”这一流行百年的论断被否定,旧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断裂被合理连结,中国历史得以顺利延展。仰韶文化展示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发达和中华祖先的卓越智慧,然而,今安特生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发现还有一项非常的意义,无意中触摸到了中华酒文化的源头。
我们从仰韶文化遗址中证实,其居住处,都近山临河,目的是适合家牧渔猎,求火容易,取水方便。因为当时人类还不会凿井,赖以生存,找甜水,寻甘泉就成为仰韶时期氏族社会选择定居的重要条件,同时还要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这些都为酿酒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仰韶时期农业的繁荣,粮食的剩余及居住环境的优越,已具备了酿酒所必要的条件。但这些还不足以证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了真正的酒。考古学认为,研究酒的起源,是普通、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研究酿酒所用工具,贮酒所用容器,饮酒所用杯等。我国古代的酒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是古代酒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酒具反映酿酒的发展水平,也反映着古人的饮食习惯,更可以说明酒的古代生产历史。
此外,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酒具。在仰韶文化遗址和“醴泉”东南鹿寺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多次发掘出大量酿酒与饮酒器,其中有一只盛酒用的“黑陶大口尊”最为著名。1983年10月,在杨家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套酒具(5个小陶杯、4个高脚杯、1个陶葫芦),曾由史前考古学家证明确认为酒具,属泥质红陶,系仰韶文化早期偏晚时期遗物。
关于著名的仰韶彩陶小口尖底瓶的用途,众说纷纭,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说:“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 (见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
彩陶器典型器皿——双连壶,也是酒具,但又不是普通的酒具,而是礼仪用具,为远古部落间结盟时领导者对饮所专享,以象征和平友好。也许在沟通和好之前,两个部落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或战争,如今化干戈为玉帛,信任十分重要,因此,双连壶之间开有孔道,这样两个部落首领既避免了嘴对嘴共饮一杯酒又可以不必担心酒中有毒,正所谓“生死之交一壶酒” (见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神秘的中国彩陶》)。
近些年,有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学者发现,古文中的“酒”字作“酉”,在写法上像极了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的模样。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遍布大半个中国,横跨2000余年,是华夏文明的初始状态。而小口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小口尖底瓶的小口易于密封,便于形成酿酒所需要的密封环境。而尖底的构造则方便用来澄清酒中的沉淀物。因此,许多学者曾推测小口尖底瓶的功能和酿酒有关。
通过这些大量酒具的明证,直接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和酒产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萌芽。无独有偶,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中又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的参照,斯坦福大学的考古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在7000多年前古代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酿造酒的证据。这篇学术研究的作者、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王佳静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中找到了淀粉颗粒的残留物,通过检测,这些残留物有明显的缺坑(和发生在酿酒过程中的情形吻合),这又从科学角度佐证了中国的酿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可信的中华酒文化的源头。
06
秦赵会盟
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秦赵“渑池之会”就发生在仰韶文化发现地——渑池,这是渑池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在这一页上,也清晰地记录着酒的踪迹。
史料载,当时秦国妄图凭借战场连续获胜、攻城拔地的优势,通过和平的手段,在赵国身上取得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笑语欢言的背后,潜伏着层层杀机。危急关头,传奇人物蔺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智勇屈秦王于五步之内,制敌于樽俎之间,挫败了秦国的阴谋,粉碎了秦王的美梦,被传为千古佳话。
在这场风云际会中,当地所产美酒“醴泉佳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见证了这场智慧与强横的交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记载:“秦昭王、赵惠文王会于渑,席间捧醴泉佳酿。秦王饮酒之酣……”关于这一点,在后人凭吊秦赵会盟的诗文中,有真实的反映。唐诗人胡曾写道:“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能令百二河山主,变成樽前击缶人。”
秦赵渑池会盟,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下,积土成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明历二十四年,建亭于台上,后又多次修复。如今“盟台夕照”已成为著名的渑池八景之一。亭上以浮雕的形式,再现了秦赵二王对坐宴饮的历史瞬间,前来参观的后人,在回味那场惊心动魄的往事时,也都情不自禁地陶醉于那穿越时空,悠然而至的缕缕酒香之中。
07
仰韶酒业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渑池的“醴泉”及美酒“醴泉春”推崇有加。1921年,孙中山先生北上路过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时,曾题词“品唐醴泉”,他品尝张裕酒,却想起河南渑池的“醴泉”,把张裕酒与“醴泉”相提并论,可见当时渑池醴泉及所酿美酒早已名扬天下。
1952年,渑池人白福传承历史,开创仰韶白干酒(酿酒作坊)。1975年春,渑池县商业局响应河南省商业厅关于在商业系统内大力发展商办工业的号召,以仰韶文化及著名的“醴泉”水优势,决定对原有的仰韶白干酒进行产业扩建,成立仰韶酒厂。1992年2月,仰韶酒首次获得国际奖项,获首届香港国际名酒博览会特别奖金、包装奖金、双马将、银奖等共7个奖项。1994年 3月,仰韶酒厂扩产后更名为仰韶酒总公司。1996年仰韶酒总公司更名为河南仰韶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企业达到鼎盛时期,产销量位居全国白酒行业第4位。
随后,受政策影响,中国白酒业洗牌调整,整个豫酒板块跌入深谷。2004年8月,仰韶集团改制,成立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侯建光接任董事长。接任后,科班出身的侯建光创新性的将仰韶文化与仰韶酒进行了深度融合,自此一抹“陶香”掀开了仰韶酒业全新的发展篇章。
现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源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生产与销售职工3000余人,其中国家级白酒评委5人、省级评委11人、各种酿酒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
公司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助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秉承“为中国白酒引领世界消费持续精进,使仰韶文化成为影响人类的伟大智慧”的企业愿景,自始至终把提升中国白酒自信、弘扬中国白酒风格作为使命,矢志不渝抓科研、深耕市场创品牌,以质量树形象、以信誉求发展,在全国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未来,借助中原崛起的如虹气势、豫酒振兴带来的市场机遇,勤劳智慧的仰韶人必将以实业报国为己任,引领豫酒转型发展,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天地之中,善酿陶香
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河流。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叫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河流让人类与自然有了交互和对话的能力。尤其对农耕文明而言更是如此。白酒酿造根植于农耕文明,因此,白酒与河流息息相关,总是存在着若远若近的关系。
作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五的黄河,缔造了中华文明,并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是依托黄河文明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的始祖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孕育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并因此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白酒。在仰韶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古代酿酒及饮酒器物,比如小口尖底瓶。证明了7000年前仰韶人已经掌握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方法。
因此,河南代表着中国酿酒产业最早的、最完整的产业史。
01
何谓河南
什么是河南?这个问题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谈,都能得到一个无可厚非的答案。从地理,中国版图不南不北、不偏不倚的中庸地带;从历史,曾引领中国风气数千年;从文化,毗邻黄河,成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再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像河南一样,让我们能够如此透彻、清晰的亲近中国曾经的躯体,去真实的聆听一段有关文明、文化与智慧的故事。
她,就像一个以中国为原型的缩小体,让我们足以在有限的土地之上,淋漓尽致的感受着中华民族一往如初的风骨。究竟是怎样的一方圣土,能够如此的包罗万象,又究竟是怎样的答案,能够更为精确真实的讲述“什么是河南”?
她,孕育了“中华文明”,“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它的黄河文化、仰韶文化、黄帝文化……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无数朝代在此建都,老子、庄子、商鞅、苏秦等一批思想、政治家从这里走出。
她,位于“天下之中”,人称“中原”“中州”,“中国”一词最早源于此。它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她,性格“中庸”,自古交通发达,是中国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交汇,任何产品进入河南市场都无门槛,具有非常典型的多元包容意义;它兼容并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情况全国只有在河南能够遇见;甚至连河南人引以为傲的日常饮食“烩面”,同样取自“大杂烩”之意。
可以看出,河南具有包容、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性格。这种性格也融进了河南人的骨子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南精神。
02
天然优势
人们的心智中,在中国白酒领域,提到贵州自然联想到酱香,提到四川自然联想到浓香,提到山西自然联想到清香,包括江苏的绵柔,山东的芝麻香,安徽的年份,几乎每个酿酒大省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特点的白酒产品,唯独豫酒一直以来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同时,中国白酒有区域板块之说,过去提的最多的是两大板块,长江名酒带和黄淮名酒带。长江名酒带主要以五粮液、茅台、泸州、剑南春、郎酒等为代表;黄淮名酒带主要以洋河、古井、口子等为代表。近年来,中食协、中酒协联合行业专家,对黄淮名酒带做了重点研究。黄淮名酒带充分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河流,中华酒文化同样起源于河流,尤其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因此,白酒是有地域性、区域性的。作为中原腹地河南,具有酿酒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历史传承优势。
生态环境优势:
河南地处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属湿润至半湿润季风气候;河南不热不冷、不湿不干,南方夏天闷热冬天湿冷,北方太冷太干燥,都不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白酒的制曲、发酵、存储都要经历四季变换,冷暖交替,酒体微量元素能够充分缔合,酒体的平衡感较好,风味多样、风格雅致;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全年日照时数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在50%~75%之间;降水适中,温度适宜,有利于微生物的繁衍进化,是最容易形成兼融型白酒的区域。
历史传承优势:从生物学分类角度,地球上的生物分三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从动物角度,人类属于生命中的高级动物,自古以来中原就是人类聚集地,是人类文明发源地,4500万年前人类远祖起源地锁定在河南渑池上河曙猿化石遗址,到目前为止河南也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这充分说明河南自古至今就是最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从植物角度,中原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发源地,到目前为止,河南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这充分说明河南自古至今就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方,为酿酒提供了优质原粮;从微生物角度,中原自古就是酿酒发源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粮食粟米、经过考古出土的大量酒具、酒器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对仰韶彩陶酒具、酒器的科学研究结论,还有仪狄造酒传说、杜康造酒传说,这充分说明中原地区的环境适合酿酒微生物的生长。
综上所述,不管从生态环境角度还是从历史传承角度,都充分说明了中原地区是中国酿酒最好的区域、是最适宜酿造兼融风格白酒的区域。
03
研发陶香
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酒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到:要弘扬豫酒柔和、绵长、醇厚风格,培育带有浓厚河南元素的标杆性白酒产品。但在仰韶的陶融香诞生之前,豫酒板块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独具个性的香型风格。
2004年8月,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仰韶酒业提出了全新的产品风格创新理念:不拘一格、自成一格、适应市场、满足消费,并决心酿造一款适合中原地域特色、适合中原口味特色的仰韶美酒。
结合河南地域优势、产粮优势、文化优势,仰韶酒业在传统五粮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麦、小米、荞麦和豌豆四种粮食,并把东西南北的所有白酒香型的优点集中起来取其精华,独创“陶泥发酵、陶甑蒸馏、陶坛老熟、陶瓶盛装”四陶工艺。
2008年底,历经五年磨砺,由四陶工艺酿造的“多香融合”新品类酒——仰韶彩陶坊正式上市,揭开了仰韶酒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随后,江南大学酿酒中心、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等诸多国内一线科研机构先后落户仰韶,与仰韶酒业的科研中心、酒体设计中心组成完善的科研开发体系,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在传统香型、酒体风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突破性进展。
2016年11月,仰韶酒业创新酿造的“仰韶彩陶坊酒”在北京市中国酒业协会会议室通过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团综合评定,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正式确名为“中华陶融香型”白酒。从此,河南无独立自主香型的局面被彻底改写,中国白酒进入十三种香型时代。
04
地域名片
一地有一地的风俗,一地有一地的文化。到河南,你要去看山的话,一定要去嵩山,因为只有嵩山才能代表河南的“禅”文化;你要是想了解当地传统曲艺,一定要听听豫剧,因为只有豫剧才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河南艺术;你要是吃饭的话,一定要尝尝这里的烩面,因为汤汤水水、热热乎乎的烩面,是融进河南人骨子里戒不掉的瘾。那么到河南,你想要喝最能够代表河南的酒,仰韶的陶融香型白酒彩陶坊就是最好的选择。
陶融香最能体现河南的人文精神:
中原“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性,豫酒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各种香型的优秀元素,演变成极具兼容性的特点;无论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承还是历史的角度,都说明了兼香型白酒在河南是最有基因、有市场的。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说过:“白酒作为传统行业,在结合自身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多种香型酒的先进工艺融合到白酒生产工艺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未来中国白酒风格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原白酒发展的方向。”
仰韶酒从兼香出发,结合自己地缘位置特色,确立了中华白酒第十三香——陶融香型。陶融香是豫派兼香的代表,是吸收了东南西北之所长,并在各种香型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升华,将兼香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陶融香型白酒是具有河南人文精神,同时适合河南地理特点的白酒。
陶融香型白酒的开创不仅为中国传统白酒香型再添创新,也使仰韶彩陶坊成为豫酒风格所系,兼香典范所在。陶融香型白酒结合了河南的“兼”文化,同时将河南大地深刻的历史感融入酒中。陶香型是最能体现河南人文精神的香型,喝仰韶酒,品的不仅是陶香,品的更是河南,更是中原。
陶融香是河南人酿酒极致匠心的体现:
仰韶酒业董事长侯建光曾经说过——“酒香不怕巷子深,品质才是最好的营销。优秀的品质,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心智。仰韶彩陶坊酒,我们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重视产品品质的打造。”
仰韶酒的品质要求,体现在原料用粮绿色化、酿造环境生态化、质量管理标准化,严把原料入口关,强化绿色产品理念。对于白酒来说,“好喝才是硬道理”,但是好喝是需要工艺技术来支撑,消费者对陶香型白酒“品质好,口感好,不上头,醒酒快”的优良品质评价,正是仰韶酒业重视品质,自主创新的结果。
至今,经过10余年酿造实践与技术创新酝酿,彩陶坊酒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品质是一款白酒的生存之基,就像仰韶酒业董事长侯建光所说——“我一生一世只为酿造一瓶好酒,我这一辈子就只做这一件事,仰韶人共同孜孜不倦的努力,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仰韶陶香型白酒能有如此品质,正是源于源自无数精益求精、富有匠人精神的仰韶人呕心沥血的打造。正是仰韶视品质为生命的精神,才将仰韶彩陶坊打造成为河南中高端产品的典范之作。
有句话说得好,“五十年文明看上海,五百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河南,史前文明看仰韶”。中国7000年史前文明的浩瀚,也只有在仰韶才可以深刻体会,也只有陶融香才能诠释7000年中原文化的深厚,也只有陶融香才能演绎中原大地的人文和情怀。
九粮四陶,匠心致胜
仰韶系列产品“天时、地利、人和”的产品理念,文化渊源来自于仰韶文明所在地——三门峡市渑池县。这里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是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根发芽的地方。仰韶酒业将“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产品的名称,是对品牌文化的定位,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匠心酿造的坚守。
2018年,仰韶酒业对彩陶坊“天时”产品进行裂变调整后的系列产品——太阳、月亮、星星,从我们看不到、相对宏观的“大空间”,过渡到我们能够看到、欣赏到、具体存在的“小空间”。从“天时、地利、人和”到“太阳、月亮、星星”,仰韶产品的调整,是仰韶人在传承发展中的传统文化自信的新出发。
01
形于外
〇 葫芦:彩陶坊天时、地利、人和酒瓶源于7000年前仰韶文化中鱼纹葫芦瓶的外形,并按照仰韶文化中的制陶工艺精心烧制而成,充满仰韶文化气息的彩绘图案与现代烤金工艺的结合,完美展现了古今辉映之美。“葫芦”,除了有其流线形的美感外,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是吉祥的象征,其谐音“福禄”,“护禄”,亦有吉祥祝福之意。
〇 尊:随着近期对仰韶文化的再考古,酒器之说的直接证据浮出水面——考古学者在小口尖底瓶的内部残留物上,终于发现了谷芽酒的遗留!而谷芽酒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间接佐证了,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酒器!随着仰韶文化的繁荣发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态上,又不断的演变和细分,形成了酿酒器、储酒器、饮酒器等。将彩陶坊天时日、月、星系列产品附以小口尖底瓶的外形,将小口尖底瓶尊崇、尊重和尊敬的美好寓意赋予在酒中。
〇 和谐:仰韶彩陶坊由其上的一两70度酒头、其下的九两45度的柔和仰韶窖藏组成,独特的1两+9两包装方式,让你品味之时你可独斟70度浓烈劲爽;也可畅饮46度绵绵柔香;更可以1与9兑饮,即把不等量的70°酒头兑入不等量的46度好酒,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酒调兑成不同度数,从而使酒达到自己想要的口感与风格——可谓上下交融,和谐之美。观世间,上与下,阴与阳,高与低都存在相生互补,品彩陶坊酒,悟和谐之道。
〇 品味:观其颜色,清澈晶亮透明。仿佛微风拂过三月的河面,鹅黄染上春天的柳梢晶莹剔透。闻其香味,醇厚幽雅,馥郁芬芳,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愉悦。饮其入口,绵厚怡畅,口舌生香,纯粹九粮精华,手工酿制发酵的透明液体流过你的舌尖,滑过你的喉咙,温暖你胃部的同时,点燃你的身体和心中的活力与感动,一股暖流,瞬间扩散四肢百骸,仿佛雪落手心一般,绵软的琼浆,在喉咙里轻轻融化,软得没有一丝份量,身体也似乎被羽化,飞升云端……
02
涵于内
〇 粮:汲取九谷之精,超越“五粮工艺”,采用高粱、小麦 、大米 、糯米 、玉米、豌豆 、坻坞贡小米、大麦、荞麦九种纯天然绿色食品原料,由九位酿酒大师经上万次试验对工艺进行创意与改良后,完成“九粮”的和谐配置。
九种酿造原粮均为有机粮食,来源于黄河岸边绿色原粮种植基地,原料的选择非常苛刻,种植基地不施用农药和化肥,并且在粮食的容重、杂质含量、不完善粒比例、气味等指标上严格控制,因此,从酿造原料保证了仰韶彩陶坊的优良品质。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所采用的坻坞贡小米,乃远近闻名的渑池特产,方志载:清乾隆帝饮用此米,王气振作,龙颜大悦,夸其为神米,遂定为贡品,于助酒味别有妙处,用于酿酒,可使酒味柔绵,香气幽雅。
〇 泉:水为酒之魂,好酒必得有好泉。好的泉水,清冽如玉,甘甜如醴,酿出的酒,观之晶莹清澈,品之味甜至美。
位于仰韶村遗址附近,距仰韶酒业200米玉皇庙沟内,有一泉名曰醴泉,水质极佳,富含锶、钙、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微量成分,酸碱度平衡,最适于酿酒。用此泉酿出的仰韶彩陶坊酒,极为甘醇、绵柔。
〇 曲:古人云“若作酒醴,尔唯曲蘖”,曲为酒之母,曲是酿酒发酵的原动力,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酒曲优则酒优。
仰韶彩陶坊酒曲采用黄河流域优质小麦、豌豆、大麦为原料,按秘研比例精工制成酒曲,仰韶酒业所处位置十分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空气中活跃着大量的特殊酿酒生香微生物。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通过严格的培养富集工序制成的仰韶酒曲,是形成了仰韶彩陶坊浓酱谐和,芳香幽雅,细腻醇厚,后味爽净,回味悠长独特的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〇 酿:仰韶彩陶坊的独特之处,在于酿造工艺。酿造泥池所用黄土,采自黄河故道地下20米沉积土层,富含微生物,以此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优化而成的窖泥,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可达到百年老窖微生物的水平,独特的老窖微生物生态环境,传统原始的老五甑工艺、多轮泥池发酵,多香形工艺的复合,造就了彩陶坊原酒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品质个性。
〇 藏:酒越陈越香,好酒在于“藏”。“陈酿十里香”,是说经过陈放多年的酒老熟,香味浓郁,酒味甘醇。仰韶彩陶坊原酒窖藏在仰韶酒业独有的河南最大的地下恒温酒窖的最底层里,地下10米的距离,却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因为地下酒窖恒温恒湿,温度低、湿度大,酒体自身的酯化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缓慢,通过缓慢的陈酿贮存的过程,酒液自身的氧化还原和酯化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充分融合,各种微量成分含量更加协调,使仰韶彩陶坊的酒体变得更加香气优雅、口感绵柔。藏,就是仰韶彩陶坊饮之绵软适口的原因。
品味河南之厚重,感受文化之品位,您,只用品味一瓶酒。
03
成于人
来到曲房,小心地翻看陶屋里安睡的酒曲;深入酿造车间,和一线生产工人交流糟醅的阶段发酵情况;走进公司内的省白酒博士后研发基地,和科研团队就陶融型白酒的功能微生物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这是仰韶酒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建光在仰韶酒业生态酿酒工业园区忙碌的一天。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恐怕很少有人会将这样的场景与一位工作繁忙的企业董事长联系在一起。
侯建光,男,汉族,1968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国家级白酒评委、中国白酒工艺大师、高级酿酒师,现任中国蒸馏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三门峡市食品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及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目前国内众多酒企掌门人中唯一的一位国家级白酒评委。从1991年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后进入仰韶酒业,侯建光与仰韶酒业风雨同舟的日子已经整整28年!
〇 矢志匠心:2015年12月7日—9日,“第三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东佛山举行,来自全国近150家酒企以及科研院校的265名选手通过初赛选拨,巅峰对决。经过一轮理论答题及16轮现场尝评,最终,仰韶酒业董事长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酒业协会聘任为“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成为中国最懂酒的董事长,为豫酒赢得了荣誉。
2015年12月19日,侯建光被授予“河南酒业卓越贡献奖”。中国酒业协会闻讯自北京发来贺电,赞扬身为董事长的侯建光在全国最高水平的白酒品酒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全国白酒业的优秀典范,是河南省白酒业的骄傲。江南大学亦在贺电中,肯定了侯建光为母校增添的光彩,并希望其再接再厉,更好的为白酒行业服务。
时隔4年后的2019年,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号召,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经层层推荐、实操竞技、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及公示等环节,评选出30位各个行业的“中原大工匠”。侯建光董事长作为河南白酒行业的唯一入选人,为豫酒业彰显、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更使仰韶人能够理解“大国工匠”这四个字的厚重感和使命感!
从初出校门的青年技术员到产品研发带头人,从带队研发“不拘一格,自成一格”的新产品到功成彩陶坊,从荣膺“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到被授予“中原大工匠”......侯建光,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一位白酒从业者的坚守与执着,书写了仰韶的极致匠心和豫酒的绚丽风采!
〇 妙手天香:提到侯建光,无论是在河南还是中国白酒界,都并不陌生。这种熟悉并不仅仅因其身上的光环,更多的是因为他早年那句火爆酒界的金句“我这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以及其低调内敛的处事风格。
从青葱岁月到知命之年,侯建光将其大半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白酒。早年曾在享有“中国酿酒行业黄埔军校”---江南大学生物工程院学习白酒酿造的经历,给予了这位企业家不一样的特质。
从业28年来,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劳形于案牍,侯建光都始终坚持理论技术钻研,并先后在窖泥培养、麸曲、培养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更在《酿酒》、《酿酒科技》、《华夏酒报》等全国重要的行业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专业技术论文。
2004年,针对当时整个豫酒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侯建光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在中国白酒版图上,河南“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和兼容并蓄的“中原性格”,直接导致了豫酒的风格最不突出。这就造成一种尴尬的现象:人人皆知河南是酿酒大省,但河南白酒的风味特征、风格体系是什么,很少有人能一下子说得清楚,因此也就很难在心智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认真分析后的侯建光认为,如果想要叫响豫酒,产品必须得有“站得住脚的品质”和“叫人记得住的香型”。从此,香型创新和品质升级就成为了仰韶全新的发展战略。于是,在随后长达4年时间里,以专家型领导侯建光为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日夜鏖战的研发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数千次实验论证,当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大胆的改单粮为九粮,反复优化陶泥发酵、陶甑蒸酒等生产环节,巧妙融合仰韶文化的特征(陶制器具),充分强化微生物技术运用后,“九粮四陶、多香融合”的陶融型工艺基本确立了,“雅、醹、融”的独特风格初步定型了。2008年,以此创新工艺研发推出的彩陶坊系列产品一经问世便掀起了市场上至今仍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的热潮。
04
始于工
陶融香型白酒是多香型融合的典型代表,仰韶的中华陶融香,将仰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四陶工艺、结合当地微生物群,生产出的原生态大兼香,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兼香。彩陶坊的工艺来源于生产发源地,来源于陶的文化,陶融香作为原生态工艺兼香,有别于物理兼香,所以陶香更具有地域特色、更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陶工艺的传承工艺特点。
〇 5431:彩陶坊酒的5341密码——五化三研、四好一美。“五化”即五个精细化:产品设计精细化、采购供应精细化、产品检验精细化、成品包装精细化、全程质量管理精细化;“三研”即三项科学研究:微生物代谢研究、风味物质组成研究、食品安全指标研究;"四好"即“好看、好闻、好喝、好受”的直观体验;最终便成就了这1瓶彩陶美酒。
〇 94634:彩陶坊天时密码94634,完美概括出了彩陶坊高端品系天时日、月、星的基因。好酒自有道,匠心有章循。9指九粮酿造:四米三麦一豌粱;4是四陶工艺:陶是会呼吸的容器;6是六一品质:不一样的彩陶坊;3指三大风格:醹、雅、融;4指四好美酒:好看、好闻、好喝、好受,体感是美酒最好的衡量标准。
05
献与您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诗人范曾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唤醒了中国先民审美的自觉,彩陶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章。而庙底沟人头器口瓶,其造型之奇谲朴雅,宜其为今日仰韶酒之储器而流布于天下。
也许没有人能拒绝,边饮美酒,边带着那迷离微醉的眼神,扫一眼唾手可得的陶制艺术品。彩陶坊天时以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为外形、仰韶彩陶坊以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鱼纹葫芦瓶为外形,包装设计获世界包装设计最高奖。
古朴、淳厚、自然、柔和,饱经历史,彩陶与好酒的气质天然一致。陶瓶盛酒,不仅美观,同时能延续陶坛“养酒”的连贯性,在盛储的过程中,美酒可以继续生长,不同基酒勾兑更充分,融合更好,酒体风格更突出。
翩翩品酒,把玩艺术。彩陶坊酒既是实用品,也是一种文化品,在实用性的面前,更要加上艺术,一种融于生活的艺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陶”国,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落实在形式上有诸多讲究,单就酒的选择来说,就令酒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呈现。
用文化之容器,盛文化之好酒,只会使两者相辅相成。酒文化会对陶瓷酒容器的造型设计注入文化内涵,并使之具有欣赏性和人文性。聚集人民智慧与文明的彩陶,使得好山好水中酝酿的彩陶坊酒更加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更能彰显人的品味。在时光里品味彩陶的故事,在彩陶里寻找好酒的味道。
仰韶彩陶坊,7000年时光酿一瓶陶香,献给懂得生活的你。
一饮七千岁,一醉五千年。10月16日上午,全国融媒体看河南采访团的50多位记者编辑来到位于渑池县的河南仰韶酒厂参观,见证当地酒业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