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双11”第四条大“锦鲤”“欧气锦鲤”诞生,“锦鲤”活动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至此,2018年四大“锦鲤”集齐,他们是出自偶像选秀节目的“事业锦鲤”杨超越、一剧成名的“顺心锦鲤”魏璎珞、收获奖品无数的“中国锦鲤”信小呆、成功赢得1111件礼品的“欧气锦鲤”“半**蔑”。
每当一个热门的“锦鲤抽奖”活动之后,在微信、微博等平台都会频频出现带有“锦鲤”字样的类似抽奖活动,并且关注度普遍不低,而且被大量转发。甚至有人把2018年称为“锦鲤年”,希望自己能成为“锦鲤”,然而并非所有“锦鲤”都是真的。
为了一探究竟,了解“锦鲤”和“锦鲤抽奖”的套路,《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锦鲤”噱头的前世今生
据记者了解,“转发锦鲤心想事成”的风潮已有数年。2013年,一条内容为“关注并转我子孙锦鲤图者,一月内必有好事发生”的微博一夜爆红,直到现在仍在被转发。
记者查阅发现,目前这一账号拥有粉丝1700多万,其每条微博转发、评论、点赞数动辄上万。
身披红金鱼鳞的锦鲤,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好运气,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此时的锦鲤,或可称之为封建迷信“电子化”,是一个有热度、有关注的话题。
不过,随着带有营销目的的转发抽奖出现并与“锦鲤”结合后,“锦鲤抽奖”产生了。而将“锦鲤抽奖”推向舆论焦点的是支付宝在今年国庆节前夕推出的抽奖活动,其微博称,使用支付宝跨境支付的用户可能随机“免单”。而转发这条微博则有可能成为“中国锦鲤”。紧接着,支付宝公布了一份阅读时长需要3分钟的礼单,瞬间引起轰动。
这一活动最终达到三百万转发量,单条微博阅读量2亿,而中奖微博用户@信小呆的微博账号短时间内拥有了数十万真实粉丝,由此可见“锦鲤抽奖”带来的营销效果。
“中国锦鲤”的产生并非“锦鲤抽奖”活动的结束,而是开始。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小商家都趁着“锦鲤”热加入造“锦鲤”的活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锦鲤”噱头百试不爽。
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各种分类的“锦鲤”鱼龙混杂,倾巢而出。人们的电子产品被诸如“吃垮成都”的“成都锦鲤”、“吃喝玩乐”的“西安锦鲤”、“100家霸王餐”的杭州“锦鲤”、“球鞋锦鲤”“游戏锦鲤”等有关“锦鲤抽奖”的活动霸屏,类似活动多到根本无法统计。
时至今日,支付宝仍在推出新的“锦鲤”活动,追风者们也在不断策划制造出新的“锦鲤”,而同时人们的参与热情并未减退。
据记者查看,截至11月12日,有关“锦鲤”的众多微博话题中,仅“锦鲤抽奖”这个话题就已有1073万阅读量以及2.6万的讨论。
抽奖链接常无法查看
据记者了解,并非所有“锦鲤抽奖”都能出现“锦鲤”。
北京某大学学生会的李冰近日忙得不可开交,他在学生会主要负责外联工作。
原来,李冰所在的学生会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而最近他们也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个“锦鲤抽奖”的活动。
“近期‘锦鲤’活动热度极高,想借此热度进行一些抽奖活动,希望对公众号粉丝数增加有所帮助。”李冰说。
李冰告诉记者,在准备发布抽奖活动后,他连续几天去校外跑外联,找了包括美食、美发等多个商家合作。
“在谈好合作后,我们快速制作编辑了文案,并且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文章发布后转发量大增,粉丝数也有小幅上涨,但是在发布后第三天,这篇文章就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了。”李冰说。
李冰告诉记者,文章打不开后,他们试图联系参与的人发布道歉声明,并承诺奖品是真的,但是由于网页已打不开,抽奖已然无法进行,加之大批粉丝的流失,最后抽奖活动只能不了了之。
“最近准备再编辑一个方案,再发一次,时间设置短一些,争取在文章被屏蔽前抽奖。”李冰说。
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睿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李睿不是发布者,而是参与者。
李睿说:“我之前并不相信抽奖活动,但最近信小呆和‘欧气锦鲤’的事件让我忍不住想碰碰运气。”
李睿告诉记者,他参与的是一个许多同学都在转发的某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抽奖活动。
“我觉得身边转发的人那么多,而且这个公众号制作精良,值得信赖。加上只需关注和转发就可以参与抽奖,于是我就顺手转发了。”李睿说。
然而,让李睿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转发的第二天,链接显示:“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甚至在之后连这个公众号都无法找到,这个抽奖活动也就不了了之了。”李睿说。
抽奖套取个人信息
“锦鲤抽奖”活动不会出现“锦鲤”或许并不让人心烦,但如果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套取就另当别论了。
一名微博用户告诉记者,她在微博上转发了几个“锦鲤抽奖”的活动,有的获取抽奖资格需要填写手机号,她没有多想就填写了。
“此后的几天,我频繁接到骚扰电话,都是推销产品的,本来我没有和抽奖活动联系起来,但骚扰电话推销的产品和我参加的抽奖活动的奖品如出一辙。”这名微博用户说。
这名微博用户告诉记者,此后,只要遇到填写个人信息的抽奖,她就直接关闭跳过。
另一名微博用户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不过她差点被套取了个人信息。
这名用户告诉记者,她参与了一个抽奖活动,活动内容是转发微博,中奖的人可获得200元红包。在参加抽奖活动的第二天,她就收到了抽奖活动发起人发来的中奖私信。私信中提示需要先添加QQ号才能领取红包福利,此外还需要点开一个网站完善个人信息。她在收到私信后添加了其中显示的QQ号。
“当我添加这个QQ时提示要求验证,而验证方式是我要先加另一个QQ,就这样,一步一步我加了不少的QQ。顿时感觉不对,我就给抽奖活动发起人私信,但并未得到回复,之后的一天再去寻找抽奖活动发起人时,对方已被封号。”这名用户说,“幸亏当时没有点开网站完善个人信息。”(记者 韩丹东)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流行技术之一,被广泛运用到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不管重不重要、必不必要,上马人脸识别技术似乎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人们其实普遍担心人脸识别不安全,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极有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假冒APP与山寨APP的背后,高仿APP的制作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黑灰产从业者号称收费4000元,就可以制作出一款足以以假乱真的12306,而运作10万元,甚至可以将山寨的APP上架主流应用商店。
“数据显示,在受访者遇到的APP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最多的是默认勾选问题,占64.69%。”日前,在由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上,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志芳在发布《2019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说。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数据,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主要高发在房产租售、装饰装修、教育培训等三个领域,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640件,涉案信息313.9万条,罚没款1080.6万元,分别占总数的43.4%、85%和55.5%。
日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在中国网信网正式公布。自此,31种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有章可依。
“6·18囤的货还没用完,又要我过双十一?”电商每年的购物节名目繁多,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双十一”,距离这一天还有大半个月,预售已猝不及防来临。从“买买买”到“穷得吃土”,这届年轻人有没有长教训,认清“套路”?
浅蓝色的票面上,隐约可见动车图案,二维码、乘车人名字、列车班次、车票价格等信息全记录在内。拿着这么一张票,你很难想象,它是一张网络“定制”的假票。临近春节,定制假火车票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乃至有人提供假火车票定制服务。
花钱买药是假的、买来的饮品很劣质;网店买东西,“说好”的返现和赠品却不能如实兑现;办理了影楼会员卡交了预付款,遭遇停业服务中止……作为消费者,如果您遇到这些闹心事,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近日,辽宁法官精心梳理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类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和您聊聊一些坑人的消费陷阱,教您如何依法维权。
11月初,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了舆论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与安全的讨论。而不久前,“ZAO”APP的兴起也让AI换脸走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AI换脸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影视、娱乐等各方面,甚至是淫秽视频。这引发了社会对人脸数据是否可能被滥用的争议。
近日,100款APP整改通告中多家金融机构“上榜”,让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