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25岁学生炒鞋月入百万”。近段时间,“炒鞋”话题引发了关注,圈内流传的传奇故事层出不穷。
“炒鞋”究竟有多火?比如,有的AJ球鞋开售第一天,就有几百人冒雨排队抢限量款;有的球鞋刚发售,价格即暴涨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炒鞋”是如何兴起的?这个“狂热”的市场究竟如何运作?鞋贩子的收入是否真如传闻所说“月入百万”?鞋迷又是怎样看待“炒鞋”的?
一位玩鞋20多年的资深鞋迷说,球鞋转售平台推波助澜,缺少监管,球鞋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荒诞和疯狂。
一位21岁的鞋贩子则认为,圈内赚大钱的是少数,“那些一直投一直赔的人,‘冲’到倾家荡产的人,每个月只能赚一两千块钱的人,才是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
近日,他们分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炒鞋”热和球鞋文化。
更多人一直炒鞋一直赔
口述人①:A先生,21岁,大四在读,鞋贩子
我是初中那会儿开始喜欢球鞋的,但仅限于喜欢。
很多鞋迷对鞋是有执念,不舍得穿、不舍得卖。我没有,包括读高中时逐渐入圈当贩子,我更多时候,是冲着挣钱去的。
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件商品,该穿就穿,价好就卖。
“我眼里的炒鞋,主要就是垄断”
一些网购平台为什么需要鞋贩子来供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把触角伸得更远。全世界都有耐克店,同一双鞋在中国很畅销,供不应求,大家愿意加钱买,但在国外就可能没有人要,价格很低,这时候我们就找买手把鞋从国外收进来,把这中间的差价吃下。
我有一个朋友专门在巴拿马倒鞋,前段时间我从他那里买了几十双AJ1黑曜石,这鞋在国内售价是四五千左右,他原价从巴拿马当地Nike店买进,再加价1000元卖给我,到手也才2300元一双。等这批鞋在海上漂个小半月到我手上,价格就翻了一倍,黄金码数的鞋子涨价甚至接近两倍。
我们把鞋倒来倒去,目的就是以高价卖出,所以这个价格当然是炒得越高越好。我眼里的炒鞋,主要就是垄断,你把别人买不到的鞋、买不到的码数全买到了,那这个市场价格基本上有一半概率可以由你自己来定。
同理,我们也会把国内的鞋倒到国外去。比如去年阿迪达斯和“菲董”联名的中国限定款,只在亚洲发售,很多国家市面上没有销售。所以,我那段时间疯狂收鞋,而且只收46码以上,因为国外人普遍脚尺码比较大,但在亚洲这个码数的鞋又非常少。
我记得当时我是原价每双2099元收购,等我把这批鞋投到国外的时候,就十倍于这个价格了。
“有人买房买豪车,更多人一直赔”
当然,有盈就有亏,我最惨的一回,是去年的AJ1黑紫预售接了一笔单子,都到约定日期了,船没到港还在路上,结果那款鞋价就涨了,最后只能给客户赔偿损失,等鞋到了还得给客户发货。当时这一单就赔了我20多万。
炒鞋圈里流行一句话:现金为王。有足够的现金流,你就可以操纵这个市场。
比如现在网上有一双标价850元的鞋,你不想让它涨了,你就可以弄一百双鞋全部650元卖出去,那很有可能一天之后,它的价格就变成650了。不是说你这一百双鞋就能直接对球鞋市场产生这么大的冲击,而是一旦有人大批量地低价售出,很快就会有很多人跟风抛售,鞋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现在网上很火的“冲冲群”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据我所知,那些比较厉害的群,一个群200来号人,入群要求是月流水超过300万,可想而知这些人能对市场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比如今天这个群里,有一个人要“冲”Airforce one 纯白这一款,它现在在一些平台的标价是850块,这个人就拿出十万块钱,对着一个码狂拍,拍上一百多双,群里就会有人开始跟风,一晚上这个群里就拍了一两百万(元)。
第二天有货的人一看,这么多人买,那任谁都会想,我是不是该把价格抬上去;然后价格一抬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者群跟风去拍。可能过一两天,这款鞋就溢价到1450了。
但是,整个过程其实没有固定的投入公式或者比例。比如这个鞋的发售量是多少,我拍多少双能够在市场上引起跟风潮流,涨幅会有多大,全部都是模糊的。
换句话说,“冲”完了,一天之后,这个鞋有可能会溢价,但也很有可能纹丝不动,“冲”不“冲”全靠个人判断,结果也是个人自负盈亏,收益大风险也大。
有个哥们“冲”了三个月,赚了一辆帕拉梅拉4S,一个劳力士迪通拿,还在武汉买一套房。但是纵观整个球鞋市场,真的赚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人最多也就占1%到3%,能够维持月入4万5万的人恐怕10%都不到。而那些一直投一直赔的人,“冲”到倾家荡产的人,每个月只能赚一两千块钱的人,才是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
“受伤的永远是鞋迷”
今年球鞋市场的火热,我觉得跟资本涌入是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说Nice APP,可以只购买球鞋的所有权,不用实物交易。这就跟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道理。
炒鞋这事,有钱确实是很大一方面,但真正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握有大量资金的同时还对市场有足够了解和分析的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碰”哪一款鞋,都是跟着圈里的“球鞋事件”走的。比如Nike、Adidas这些品牌商新发售一双限量款,新宣布一个联名合作,都会瞬间点燃球鞋市场。稀有限定的球鞋更容易受到追捧,无需投入太多资金去炒作,它的价格也会涨得很快。
同时,鞋圈里的“大佬们”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会迅速影响球鞋价格。比如说伦纳德和AJ1有一个电镀银的合作鞋款,最开始才4000元,去年7月他和AJ解约之后,这个鞋就一路疯涨,瞬间就涨1万元,现在的价格都已经2万多元了,甚至部分码数已经飙到了3万元。
我也曾搭上过这样的东风。2018年AJ和CLOT联名的那双白丝绸刚发售的时候,我入手了12双。去年没怎么涨,今年CLOT跟AJ合作的第二双鞋AJ13兵马俑出了,联名系列的第二代一出,一代的白丝绸就跟着水涨船高,然后CLOT老板(陈冠希)前几个月被记者偷拍闹得挺大,就因为这个事件的热度,把这双的鞋价又带上去了。就这样,这个白丝绸虽然我只有12双,也赚了一万多块钱。
这就像股票市场,资本都是理性的,什么赚钱它往哪儿涌。
那些大的资本对市场的了解和分析很透彻,消息和资源也是第一手的,他们把散户们煽动起来跟风,让散户们以为很懂,以为自己能赚钱,结果最后都变成了被高点套现的“韭菜”。
话再说回来,只要鞋子开始炒,受伤的永远是鞋迷。有的人不在乎钱,他们在乎的无非是自己能不能穿上一双好看的鞋。但对那些真正喜欢鞋的人来说,如果出来一双炒高一双,哪有不伤心的。
玩鞋二十多年,最近最大的体会就是心累
口述人②:网名zettaranc,36岁,金融行业从业者,资深鞋迷,B站《Z说球鞋》创办人
20多年前,我开始接触球鞋和sneaker(球鞋)文化。至今为止,我收集了700多双球鞋。对我这种玩了20多年鞋的人来说,球鞋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荒诞和疯狂。
我目前在金融行业工作,做股票有10多年了。本来买鞋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但最近就是心累,特别累。
现在整个行业的风气让人非常不舒服,为什么球鞋市场和股市一个味儿了?想买的鞋不加价根本买不到,就算加价买到手之后还得去反复鉴定,生怕买到假鞋。
“Sneaker文化变成了炒作投机”
Sneaker的原意是胶底鞋,后来意义逐渐扩大,引申为球鞋,球鞋文化最早诞生于美国。我是初中时开始接触球鞋,主要是因为打篮球、看NBA。
实际上,Sneaker文化之一就是收藏加交易,因为原本圈子很小,所以并不被大家关注。最早炒鞋就是,大家排队买耐克的限量鞋款,买到的人把鞋加价后卖给没有买到的,非常简单。
一直到2015年以前,买鞋都是很容易的,专卖店都会有,而且新款顶级球鞋过季都会打折。就算国内不好买,FootLocker、Eastbay、FinishLine(国外网购平台)上也都很好买,原价也比国内定价低,过季都有很高的折扣。
限量款球鞋原价都是固定的,就算限量发售,二级市场的价格也不会特别离谱,加价几百块、一千块到头了。主要那会儿都是在圈子内炒作,还没有扩圈。
近年来,整个球鞋市场在逐渐变大,这个趋势与宏观经济状况和品牌商的营销是有直接关系的。品牌商不断推出人气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高,在这个背景下,逐渐诞生了一些新的服务商或者服务机构。
2016年1月,美国球鞋鉴定、转售平台诞生开始,球鞋二级市场价格就开始升温,出现了广泛的炒作。球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代言球星和市场存量上,特别是这双鞋是否有和自己相关的故事。起初只是一个Sneaker文化圈,慢慢变成球鞋交易圈,现在演变成了全民参与的炒作投机圈。
这里面的逻辑是,互联网球鞋转卖平台的建立,为球鞋二级市场创造了行情与交易的通道,整合供给与需求两端。随着品牌商不断大量投放新的限量鞋款,造成供需两旺,从而吸引来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与支持。炒鞋的火越烧越旺,球鞋交易平台的成交额连续快速提高,球鞋价格连续快速飙升,整个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甚至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到去年底的时候,市场开始变得有些疯狂,不管是原本大的鞋店、大的鞋贩,还是小的鞋贩、鞋迷,都开始参与炒鞋。
我从不参与炒鞋,因为费时费力没必要,也赚不到什么钱。炒鞋门槛和炒房一样低,花钱买进就可以了。不是所有球鞋都被炒,真正被炒高的鞋款是凤毛麟角的,金字塔尖而已。
参与炒鞋的群体并不神秘,他们多为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群体。因为他们本身就喜欢球鞋,又能看到赚钱效应,很自然就会干起来。但真正的大卖家,还都是以前一直就干这行的,遇到了风口,做大了。
据我所知,鞋贩子很少有赚钱的,收入并不稳定,很难做到月入百万。有很多全职甚至辍学做鞋贩的人,很多都赔钱了。
“球鞋转售平台推波助澜,市场缺少监管”
无论股票还是球鞋,都可以当成一种炒作符号,会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概念,产生巨大的价格波动。不同之处在于,股票有强监管,球鞋市场没有。而且这个市场是完全由品牌商主导,球鞋转售平台推波助澜的。
在整个球鞋市场中,品牌商处于统治地位,有着上帝视角,垄断鞋款资源、决定发售价格、发售量、发售时间、是否补货。品牌商会故意限量或者分批多次小量发售某款鞋,制造供不应求的炒作行情。
品牌商发售量极小、市场需求极大的鞋,很容易被炒到天价。
任何一双鞋,不管故事性多强、话题性多大,只要发售量足够大,价格就不可能被炒起来。比如去年某品牌一鞋款足够经典,但是全球发售了130万双,所以价格也就是维持在原价附近。但如果要是只发售10万双,那现在估计价格至少是原价的2-3倍。所以我一直在强调,炒鞋的源头就是品牌商。
在球鞋市场中,转卖平台承担着鼓吹者的角色。如果从股市角度来看待当前的球鞋市场,这类平台就类似于券商,是品牌商和买家之间的中间商。目前,这类球鞋市场中间商的盈利模式和费率,对当前球鞋市场带来的伤害是致命的。
以某转卖平台APP为例,如果卖家想卖一双原价1000元的鞋,而且就打算按照原价卖,那卖家首先需要先转卖平台支付9.5%的服务费,再缴纳运费约30元,共多出约125元成本,球鞋标价无形中就变成了1125元。买家如果下单,又需缴纳约23元运费,这双鞋的价格就变成了1148元,买家的购买成本无形中增加了鞋价的13%。
也就是说,如果球鞋差价大,可能赚得多的还是卖家,但是只有上涨超出13%的时候,卖家才有可能赚得比转卖平台多,否则都不赚钱,甚至赔钱。这就形成了一个“买家多花钱,卖家不赚钱,中间商爆赚差价”的盈利模式,转卖平台非常轻松地从每一笔交易中赚走9.5%的服务费,这接近一折的费率就是买家多花的钱。
在品牌商、转卖平台和买家三者的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不承担任何交易风险、踏踏实实赚取佣金的交易平台,而最受伤的是真实的买家。
买家又分为炒作买家和真实买家,炒作买家通过关系和资源,具备割韭菜的条件。只有真正的鞋迷是最惨的,最后必将成为“接盘侠”。
当前炒鞋市场是非常不理性的,其中存在很多高风险因素。比如很多平台的炒作工具是否合法?有平台卖家参与对倒交易是否合法?平台赚走了大量无风险佣金的同时,是谁在监管他们?同时,品牌商故意制造的供不应求的发售方式,这些人为因素都会制造很高的球鞋交易溢价。
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特别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看到似乎能赚大钱,就往里冲。但最终他们会发现,大部分利润都让中间商赚走了,而留下的风险,都将由消费者来承担。
目前,鞋类市场上有一种网红产品,叫“老人鞋”或“健步鞋”。商家宣称这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鞋子,更适合老年人的脚型特征,穿起来既舒适又防滑。听起来,这样的鞋子应该是特别适合老年人的,但有些老年人却反映,老人鞋并不舒服,有时甚至还不如普通的鞋子。而针对市面上“老人鞋“的质量调查发现,近半数采样不合格。
原价50元的一个公仔玩具转手就能卖1000元?在一个月内里,“炒盲盒最高溢价近40倍”“迪士尼公主盲盒”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多数人不理解,这种装在不透明盒子的玩具,为什么如此吸引年轻人。
在炒鞋火热之时,改鞋被部分玩家疯狂追捧。“现在寻常的球鞋已经无法满足资深玩家追求新奇的欲望。”球鞋圈资深玩家老林告诉记者,“追求个性的玩家希望通过球鞋定制,来打造一款全世界仅属于自己的球鞋。”
炒裙子有多赚钱?据调查:一条1000多元购买的裙子转手就卖4000-5000元……还配了个颇为“高大上”的专业名词“炒Lo股”。网友百思不解:一条二手裙子居然还能卖高价,买家疯了吗?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提到,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9月9日,辽宁1队选手在板鞋竞速女子100米预赛中。 当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板鞋竞速比赛在郑州市举行。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在整个账号买卖黑产链条中,卡贩子,即在业内所谓的“卡商”,处于网络黑产的上游地位。有知情人就透露,黑产人员只需要通过卡商和接码平台即可获得手机号和验证码,再利用自动化程序工具,即可完成整个注册流程。目前,不少接码平台已“入驻”微信公众号,通过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注册多个APP的账号。
炒鞋、炒盲盒,近年来,从小圈子蔓延兴起的“炒货”风潮在一些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变了味儿。动辄溢价几十甚至几百倍的疯狂涨幅引得不少圈外人纷纷下海,希望自己能够复制和延续一夜暴富的神话。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于近日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指出,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