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原创 视频 评论 财经 房产 汽车 家居 教育 健康 科技 旅游 体彩 消费 娱乐 公益 河南爆款 数读有道 郑在读书
映象消费
映象首页 > 映象消费 > 吃喝玩乐 > 正文

所谓乡愁 也可以是一块臭冬瓜、一碗老烩面

2018-01-22 14:11 来源:映象网消费频道

[摘要] 为什么说妈妈做的饭世上最好吃?美食家说,因为一个人六七岁的年龄,味蕾记忆一生最强。记忆可以背叛,味蕾不会!

  为什么说妈妈做的饭世上最好吃? 
  美食家说,因为一个人六七岁的年龄,味蕾记忆一生最强。
  记忆可以背叛,味蕾不会!
  《料理鼠王》里的美食家柯博,
  阅尽千帆,觉得最好吃的还是一碗杂烩菜,
  因为里面有他小时候吃过的妈妈的味道。
  世界船王包玉刚有次回宁波老家,盯着乡亲们端上满桌的美味佳肴说:
  “咋没看到我小时候最爱吃的臭冬瓜呀?”
  晋惠帝年间,在洛阳作齐王大司马的吴人张翰,
  听秋风飒飒,突然就想起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脍,遂赋诗: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吟罢挂帆奔到江南老家大口朵颐鲈鱼羹,官也不要了。
  人生说穿,不过吃穿。
  镌刻于心的老味道,
  也是浓浓的乡愁。

 

    《舌尖2》里那个留守女孩半依窗口的模糊泪眼
  “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2》里的这句台词,相信打动的人不再少数。
  击中你软肋的,还有那个留守苗族女孩。
  盼了大半年的一家团聚,在熬制的一罐鱼酱的氤氲热气里倏忽散去,
  父母远去的背影身后,是她半依窗口的模糊泪眼……
  出海的渔民夫妻,相互偎依,一碗丈夫烹好的蟹饭就是最大的慰藉;
  在美国漂泊40年的老伯,一盘热乎乎的萝卜饭蒸腾着的是弥足的眷恋;
  …………
  这些不仅仅是爱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更是故乡的味道;
  无论在纷繁尘世间漂泊多远,离乡多久,
  它们都永不可替代。
  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拉长了与老家的距离?
  若非生活所迫,自古安土重迁的国人,谁有愿离乡背井四处漂泊?
  中国人自古数千年的迁徙,就是在这样的爱与感动中酝酿出最能入心的味道。
  愈来愈多的游子被时代洪流裹挟,带着家乡的味道匆匆上路,
  深埋心底最柔软的记忆里,永远都有一种赖以活命的家乡食物。
  
    高铁叫上外卖,吃的就是一个家乡味、馆子味
  城可变,味不易,
  能勾起游子乡愁的也只有最本土特色的食物,
  比如火锅之与四川、米线之与云南、叉烧包之与香港、烩面之与河南。
  因此郑州也有了“烩面之城”的称呼!
  河南作家李佩甫在回答获茅盾文学奖后的打算时说:
  “过去吃面,现在还是吃面……”
  那份淡然,让你很自然就想起他溢满烟火气的乡土小说。
  烩面,俨然成了河南人的标贴,生活里的日常。
  ·一碗老烩面的“一筷子到河南”·
  烩面咋来的?说法有多种。
  省餐协代会长、秘书长张海林说,它源自哺(bū)饦(tuō),即将一块面和好,分成2寸宽面段儿,再捋至极薄,用手指从面中间劈开,放锅里煮。
  那又何时现郑州?
  张海林说,不过六十年光景。1956年前,全河南没一家主营羊肉烩面的面馆。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州市饮食公司成立合记烩面馆;改革开放后,众烩面馆才四处开花。
  六十年一甲子,整整滋养了近三代人的一份面食,
  融为一座城的魂儿。
  然而,随着人们迁徙脚步的加快,
  烩面,逐渐成了漂泊异乡游子埋在心底的乡愁!
  那一碗久远而醇厚的老味道,
  愈沉淀愈浓烈!
  当众多人的念想聚集,就像一个核聚变而引发的能量场,不断扩散,
  直到遇到了一位同样钟情痴情烩面的发烧友——张海童。
  世界就此转身!
  一碗专一疗愈乡愁的方便型老烩面诞生了!
  名字也够味儿——“一筷子到河南”,
  就是要让异乡的你,一筷子吃到地道的家乡河南味
  颠覆一个产品和行业的往往不是竞品,而是观念。
  
    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
  正如当年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实为生于中国台湾的华裔日本人,1910~2007),看到人们吃碗拉面要排很长很久的队后,才细细琢磨出堪称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方便面。
  “一筷子到河南”同样也源于一个故事。
  张海童本是郑州76人老烩面创始人,他有事没事就爱四处走走。
  有次去国外考察,朋友问他想吃烩面咋办?国内有动车、高铁,几小时就可吃到地道烩面,国外呢?
  张海童回来就鼓捣起76人老烩面包装礼盒,还必须和馆子里吃的一个味儿!
  有了现代物流,这碗老烩面就算插上了翅膀!
  张海童想让这份包装老烩面,献给在外地的河南人、河南的外地人,以及没来过河南的人。
  “我想让老烩面插翅飞,让13亿国人,甚至世界角角落落的人,都能克服时空限制,轻松吃上地道河南老烩面!”
  张海童做烩面则源于儿时的一种情结。4岁时有次游泳回家,母亲用四毛八分钱换的二两票,给他买了一份成人量烩面,他呼呼噜噜全吃光,最后撑得都站不起来,弯着腰才回的家,打个饱嗝儿都是烩面香,直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味儿。”
  2010年底,这个爱吃烩面的人,在郑州玉凤路开起了他的第一家76人老烩面店。
  海童说,老烩面跟其他烩面的主要区别是面盖汤,冒着尖儿。
  “汤1.24斤,面4.4两,羊肉18克,粉条50克,海带、千张各25克……一碗老烩面都是有标准的。”
  6年后的2016年12月,76人老烩面法国巴黎老佛爷购物中心店开业,打破了烩面“面长腿短”的魔咒。开业20多天就卖出10万碗。多年在外的华侨第一次“滋滋溜溜”吃到76人老烩面,直赞这才是地道家乡味。
  张海童十分信奉兵法里的一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一筷子到河南”,76人包装老烩面,张海童透露,他事先已打磨了好多年,
  “就是觉得一切都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
  
    一碗烩面里的家国情怀
  2017年12月,一位叫余光中的台湾诗人的离世,引起一场集体怀念,
  他那首融入国人文化血脉里的《乡愁》,
  正像一千多年前站在幽州台上陈子昂吟出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
  击中了不知多少人的愁绪与家国情怀。
  76人老烩面张海童身上,也总透出些许这样的情愫。
  要说,河南烩面多了去了,合记、萧记、裕丰源、八一八、四厂等,
  何况,各品牌主打也各异,羊肉、滋补、三鲜……甚至,地域上还涵盖南阳、开封、原阳、浚县、许昌等。
  但张海童76人老烩面,一直遵循的都是五六十年前的老味道。
  张海童不止一次地面对媒体表示,他就是要保住这个老味儿。
    
    老娘一张张煎出的家乡饼在登机前超重了
  快速发展的社会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故乡
  在春寒料峭的异国深夜,橘黄色灯光映照着年代感十足的木质写字台上
  冲泡一碗“一筷子到河南”,让水面汤交融,
  电脑里轻放着经典老歌,椅子上的猫跳来跳去,
  一筷子挑起劲道光亮的烩面片,满碗的香气瞬间沁入心脾,
  “滋溜——”一口暖暖的浓汤下肚,
  就好比见到了那些已经走远的亲人。
  这点烟火气,足以让人心存感恩与慰藉,
  什么委屈、坎坷、被算计,都不值一提。
  对于不断迁徙的人们,
  食物功能早已跨越温饱,
  更多肩负起治愈人心的作用
  酸甜苦辣咸的平衡对抗中,
  总能让你在某一刻,
  链接起记忆宫殿里的童年、恋爱与流年,
  所谓乡愁,并非只是一种思想
  也可以是条圈友短信、一张老相片、一个电话
  当然也可以是一块臭冬瓜、臭豆腐、一碗老烩面
  对于这样的诱惑,
  谁又能敌得过呢?(杨军强)
(责任编辑:张钰洋)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