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消费中,一些原本简单快捷的服务,如今却需要消费者关注公众号、下载APP才能实现。在一些商场,不装APP小车推不了、发票开不了,有的还用海报宣传用APP支付可以“不排队”,有的饭店需要消费者关注餐馆公众号后,才能让消费者看到更新、更全的菜单……如此一来,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些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或不愿下载新应用的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更遭遇到了消费障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显然,强制或变相强制要求下载APP就是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举还可能会带来支付安全问题。本来一些不打算使用电子支付手段的老年人,因为想用购物车就不得不开通电子支付,但这可能因此给下一次消费埋下支付安全风险的隐患。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靠捆绑APP消费或捆绑微信公众号消费,均会给当事人带来信息安全及资金安全风险。从这一层面看,商家的做法确实念歪了生意经。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商家需要客户扫码关注公众号,才开具电子发票,显然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于法无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消费者索要发票等购货凭证,经营者必须出具。可见,提供发票是纳税人法定的强制性义务,索取发票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规避捆绑APP消费,一方面,商家应该守法诚信经营。强制消费者安装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其目的不外乎为了留住消费者,以及推送广告,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避免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与安全隐患。毕竟,某些强制、霸道手段只会让消费者反感,即使能获得下载或一时关注,也难逃消费者的摒弃,对店家生意也谈不上有利。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对此类现象给予重视,督促和监管商家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事。诚如前述,不下载APP不开发票等行为不仅于法无据,更是违法行为。根据《发票管理办法》,拒开发票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相关职能部门要对违法违规行为常态化亮剑,彻底消除此类现象。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对互联网监测发现,20余款外卖、医疗和在线教育类移动应用存在涉嫌隐私不合规行为。
4月24日,郑州慈善总会联合郑州市同舟心智障碍者服务中心共同启动“助力心青年职业梦”慈善项目。
网购书籍,签收时发现磨破包装?邮寄水果,收到时却损坏变质?大件家电,送货途中磕碰了却责任不清?网购时代,收寄快递成为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一旦遇到快递包裹受损的情况,消费者往往会承受一定损失,维权也比较麻烦。如何才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4月1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生产领域日用消费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示》,该局近期依法对北京市生产领域家具、太阳能热水器等5种日用消费类产品开展了质量监督抽查,依据相应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方案和相关标准检验,发现1批次木门、1批次木家具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的饰面层耐划痕性能和覆面表面的耐磨性能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产品易出现划痕和磨损,影响美观和使用寿命。
如今,电视开机广告已成为侵权“钉子户”,而且充斥着各种套路。有消费者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购买电视机之后,在使用过程中他才发现有开机广告。还有消费者表示,刚买回家时没有开机广告,后来系统自动升级后,出现了长达60秒的开机广告,“令人无法忍受”。
日前,杭州黄女士向钱报爆料,她和小姐妹在文二西路越·健身会所(兰桂店)充值13万多元的私教课,不久教练离职,但健身会所不愿退钱。她们为此事已奔走了两个多月。
在郑州工作的博士小杨经常在·银色·美之家剪头发。忽然有天,有位店员说年底回馈客户,要请他吃饭,可没想到,饭没吃!自己却被强行拉到另一家理发店纹了眉毛。
4月16日早上,阳光明媚。郑州市老年骑协慈善志愿者工作站的百名骑友们同时也是郑州慈善志愿者们,分别在大学南路南三环交叉口和东风南路商都路交叉口集合,向郑州园博园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