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指出,包括河北省张家口市、秦皇岛市,海南省三亚市等涉及全国主要省区共计40个城市纳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此举旨在贯彻落实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为促进体育消费探索更多经验、作出更大贡献。
在外界看来,此番试点城市的明确恰逢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前夕,又有着疫情后半场国人强健身体素质需求主观意愿大幅提升的背景,因此,本来就被赋予厚望的体育消费与国民经济二者建立有效互动的期望再被点燃。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本质上,决策层希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挤出了以往存在的经济水分,意图从多维度培育和扶持具备万亿级产业规模的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通过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表演赛事,满足体育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要求,注定会释放出巨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首都体育学院管理系主任骆秉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经济发展决定体育产业的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必须是以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市场需求作为前提。
骆秉全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体育市场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体育消费的机会也就越多。在他看来,现阶段,我国体育消费的基础正在不断扩大,人们对于不同体育赛事的需求也在集中释放,背后酝酿的巨大市场正亟待对接。这也为体育产业有所作为埋下了伏笔。
期待体育产业能够迸发活力,改善体育产业结构和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是必然之举。根据《意见》要求,力争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其间将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此外,抓住冬奥会契机,力争到2022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推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意见》还提出,将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支持以冰雪、足球、篮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主体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
在骆秉全看来,自从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国人对体育单纯强身健体的观念已经转移到体育市场和体育经济上来,而观念转变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体育市场需求的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全民健身已经逐渐拥有了庞大群众基础。他强调,只有真正拥有成规模和频次的体育消费基础,才有可能确保“全民健身产业经济学”发挥实用。
显然,有着广泛坚实的民众基础,才是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继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现扩大内需的真正前提所在。“依托试点的推广,围绕体育产业布局和体育事业发展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模式创新、政策先行等,让市场机制发挥实用,在确保体育产业之于国民经济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和潜力将不可估量。”骆秉全说。
即将到来的九月正是扶贫产品开始大量上市的季节。为进一步推动消费扶贫行动,国务院扶贫办等11个部门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
49天,50亿元的亮丽成绩单直接验证了海南离岛免税新政策的巨大威力,也见证了国内免税消费的无限潜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尚未消散,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宏观经济也在稳步恢复。汽车消费增长空间大、带动效益强,
8月28日下午,参加平舆县白芝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专家与企业代表们,到平舆县白芝麻种植基地、白芝麻科技创新园、蓝天芝麻小镇进行观摩。
扩内需瞄准下沉市场全面发力,农村消费将迎“加强版”政策支持。《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期多个部门密集表态,
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谈起今后打算段计划信心满满,段计划表示他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不仅让自己脱贫致富不返贫,还要带动其他的贫困户走特色种植走上致富之路。
近日,新蔡县顿岗乡利用扶贫资金,打出一系列产业发展组合拳,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输血又造血,走出一条长效带贫益贫产业发展路。
新学年即将开始,全国大中小学生陆续返校,但疫情并没有远离,全国教育系统将迎来新的严峻考验。
合理购物、居家烹饪、珍惜当下……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具体有怎样的体现?乐信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当前40.2%的人倾向于“少买点,买好点”,39.6%的人认为“购买决策比之前更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