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经济观察)向夜间要经济 中国激发消费潜能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陈婧)随着消费升级、工作生活节奏变化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延伸至夜晚。
从万物皆可到家,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美食、购物、娱乐等各种生活服务,到走出户外,享受深夜食堂、24小时健身、夜场文化演出,近几年,夜间经济的内涵不断延伸。
疫情的暴发对夜间经济产生冲击,但是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及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提速并被看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十四五”时期,围绕夜间经济还应当如何做文章,以更好地激活消费潜能、扩大内需?
夜间经济离不开夜间文化
中国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为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近十年来,夜间经济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消费体验。
美团研究院认为,这一趋势,一方面导致各类功能集中的商业综合体、夜经济集聚区、夜地标等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推动“餐饮+观演”“购物+休闲娱乐”“社交+健康”等不同业态的混搭以及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等新消费模式的出现。
这其中,直播正成为各地夜间经济越来越重要的“打开方式”之一。
重庆、昆明、深圳、广州等地纷纷探索直播新模式,央视新闻客户端连线“昆明名嘴”岳力开展“大嘴款昆明”特别直播活动,展示昆明南强街巷的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文化;深圳市政府牵头举办“线上购物节”,打造“云逛街”“云购物”消费体验,借助场景化直播挖掘夜间消费潜能。
虽然目前夜间经济正朝着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但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中国夜间经济同质化仍较为明显,需要挖掘消费者深层次需求,而不仅限于满足“吃喝”等简单需求。
盘和林强调,夜间经济发展一是要顺应新生代消费偏好,二是要顺应消费者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事实上,打造夜IP正成为各地夜间经济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北京天文馆打造观星“奇妙夜”,到济南开设泉水船宴等特色宴席,打造夜晚“船游泉城”系列产品,再到三亚打造“红色娘子军演艺公园”项目。多地深挖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夜生活,提升夜生活的文化内涵。
优化供给质量 发挥需求牵引作用
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消费的重要性凸显。而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从夜间经济发展不难看出下一阶段中国消费的新趋势。
盘和林认为,“十四五”时期,围绕数字经济、信息相关的消费需求会继续增长。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相关消费会大幅释放。
同时,消费升级的状态会延续。非物质消费会进一步增加。
此外,下沉市场增长空间较大,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释放消费潜能?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目前扩大消费政策已经从以直接刺激购买为主,转向完善消费制度层面。“要减少对消费领域的行政过度干预,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这样更有利于消费长期持续增长。”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才能消费,这是基本前提。”盘和林认为,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使得居民手中有更多可支配收入。
此外,盘和林建议,要围绕消费链条进行优化,加大打击阻挡消费的不良因素,要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重要抓手,要让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盘和林表示,就是要注重改善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上的堵点、短板,从而通畅从供给到消费的渠道通路,既要优化供给侧的供给质量,也要发挥需求侧的需求牵引作用。(完)
近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做出工作部署。
平舆县双庙乡积极开展冬季治安防范夜间值班巡逻工作,不断加强对乡、村、组巡逻防控力度,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12月28日,开封市顺河回族区重点项目办召开“强化谋划储备优质项目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促进会。
自11月1日起,汝州市城市管理局静态交通管理大队结合日常工作中收集的信息和市民群众反映的情况,针对广育路、城垣路、锦绣路和望嵩路等路段夜间车辆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等违法现象展开整治行动。
全力做好各项金融服务工作,以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的信贷业务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通知,公布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河南三地上榜。
近日,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科学兴趣,积极推动科技发展,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三小学积极响应上级文件要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由张娜副校长带队,高美丽老师、张裕果老师、郑红利老师组织学生代表参观了“中国流动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