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此次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希望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有更多了解。当然,也希望让他们品尝我们的产品,给产品提出意见,看看哪些产品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展望即将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瑞士阿彭策尔啤酒生产商奥雷勒·迈耶踌躇满志。
首届中国消博会将于5月7日至10日在海南海口举办,这将是全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据了解,目前有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品牌超1300个;国内参展品牌超1200个。瑞士将担任首届消博会主宾国,不少瑞士品牌正摩拳擦掌,希望借消博会提供的良机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迈耶告诉新华社记者,今后将在中国同时推进线上和线下销售。他表示,线上销售越来越重要,但合适的线下平台也很关键,通过在消博会上与客户近距离接触,提供试饮服务,直接获取消费者反馈,是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前提。
海科·巴思是瑞士医药和保健品企业韦勒达的亚太地区主管。韦勒达2015年开始面向中国市场跨境线上销售,销售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巴思表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高质量产品,希望通过消博会在中国市场推出更多产品,扩展销售渠道。
世界知名帆船和双体船生产商德国汉斯游艇集团首席执行官延斯·格哈特介绍,该企业生产的四艘游艇将亮相消博会,其中不乏新款游艇“中国首发”。格哈特说,汉斯游艇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销量逐年递增,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未来发展。
受新冠疫情冲击,原本主营线下业务的澳大利亚企业澳卖客近期正向线上转型,在其社交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潜在消费者中有85%来自中国大陆。澳卖客执行主席陈昆表示,消博会给企业提供一个与同行、用户,甚至跨行业用户交流的机会,可增进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了解。
继去年参加进博会后,澳大利亚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携全线产品转战消博会。公司董事长潘邦炤告诉记者,消博会是贴近中国市场的好机会,期待通过消博会这个全新平台,让公司的生物保健产品为更多潜在消费人群和商业伙伴所知,助力公司开拓商机。
不少已经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知名品牌也将出现在消博会上。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古拉·耶罗尼米斯(中文名:叶鸿慕)表示,举办消博会是释放中国市场潜力的开创举措。中国对世界越来越开放,让中国消费者有机会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也给外国企业带来机遇。
商界人士希望拓展市场、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专家学者则更多看到消博会背后的意义。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副校长洪风表示,消博会符合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为国外高质量消费品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显示了中国维护国际贸易的决心。
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教授熊榆将消博会视为改变全球消费市场“游戏规则”的机会。熊榆说,许多经营国际业务的企业都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受益,一些英国品牌因为中国市场的经营业绩才摆脱破产命运。
熊榆认为,举办消博会显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承诺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参与记者:宿亮、凌馨、任芊、朱晟、徐永春、宋宇、孙晓玲)
五一长假来临,消费黄金期到来。5月1日晚,由商务部牵头的 “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上海五五购物节”正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启动,苏宁易购等零售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了启动仪式。
国家税务总局6日发布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在疫情防控形势基本平稳的前提下,旅游服务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全国居民商品消费持续活跃。
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市场加快复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挥消费“压舱石”作用的关键所在。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要强化从供给端持续发力,并为“买买买”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5月1日起,“郑好办”联合河南苏宁、中国建设银行郑州金水支行,推出“5.1狂欢节,每日0元抢”优惠活动,向郑州市发放大量家电优惠券、打车券及洗衣液、抽纸、夏凉被等“0元抢”礼品,动一动手指,轻松抢大礼!
传统商圈存量物业升级,旧貌换新颜;新兴区域消费场景升级,带来消费新活力;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疫情难阻市民海淘热情……“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正瞄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全面发力,吸引更多全球优质商业资源聚集。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李莉■见习记者董芳芳文/图河南在今年五一假期中最令人意外的数据,游客在洛阳2021年线下消费笔数较2020年同期新增超150%。
为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防止青少年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5月6日,平舆县双庙乡召开预防未成年人溺亡工作部署会,会议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单威主持,全体机关干部、乡直所站负责人、各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参加。
景区人气火爆、居民火热出游等多个话题冲上网络热搜。旺盛的人气、热闹的消费、欢欣的氛围让人们感慨:智慧零售、线上交易等新型消费保持昂扬增势。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5月6日晚在海口开幕。上千个参展企业、2000多个国内外品牌将展示各自的产品。这些企业都是有备而来,展台上展示的产品,“剧透”了他们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理解以及高品质、个性化、重服务的消费升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