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购物享实惠,供应端顺应市场出新品,新场景逛街带来更加新鲜有趣的体验……今年“五一”假期,随着“全国消费促进月”的启动,各地消费市场暖意融融。
银联数据显示,“五一”假期的交易金额达1.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总量和日均数值均创同期新高,其中百货购物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速靠前,增长近两成;全国各大城市重点商圈人流量明显增长,北京52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近五成,多家商场实现销售额、客流双增长,广州天河路商圈客流超1000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超15%。
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设置消费季、购物节来促进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意义很大。消费季可以拉动内需,稳固国内经济循环;同时,需求牵引供给,消费季也能促进产业升级。
先看拉动内需层面。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外需不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以凸显,巨大的消费潜力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因此,不断扩大规模的消费季,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增强经济韧性,畅通国内循环,提振发展信心。亿万消费者的“购物车”,就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基本盘”。
再看产业升级层面。消费季本身也是一次“检阅”,是一个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各商家“摸清”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正像那句“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和适配,生产者也完成了自身的策略调整与产业升级,从而更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品牌面临着新机遇。而以消费季为代表的扩内需行动,既向中国企业提出了更好适配国内居民新需求的产业升级挑战,也为其提供了规模可观的应用市场与潜在需求。推动中国品牌以需求为导向,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主动升级产品,提供更高质量服务。对中国消费者和本土企业来说,这是一场“双赢”。
诚然,消费火热是好事,但在这热度背后,也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随着消费季的火热,人员聚集场景增多、人员流动频次加剧,一定程度上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如何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保证有序全面生产和促进消费?部分消费惠民手段需要依靠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协同参与,这在无形中也为消费者设立了一道“数字准入门槛”,如何确保“银发族”享有同等的实惠便捷?
这些问题,都需要各地和相关部门继续担当作为、创新治理水平,打出更精准、更细化的政策“组合拳”,促进以消费为引领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更加充分地释放消费潜力。
18年间,胶卷、万能充、春晚同款大衣、“三坑”、螺蛳粉等在成为网购“爆品”的同时,也承载着亿万中国家庭的烟火气,体现出中国电商消费的变迁。
5月12日,郑州市商务局发布消息,“郑州市消费券”再度强势来袭,首期3000万元消费券,将在05月15日上午10点整准时发放 。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刚刚落下帷幕,作为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首秀”的第三届“双品网购节”也于5月12日圆满结束,仅2021年前4个月,商务部促消费系列活动就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昨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五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交通出行、景区拥挤、食品浪费、宠物盲盒等成为今年“五一”假期消费负面信息最多的四个方面。针对暴露出的问题,中消协表示,假期消费应急预案要做足“真功夫”,拿出“实手段”。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实行更具弹性的放假安排,既避免全民休假扎堆出游,照顾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为89.54亿张;2020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3454.26亿笔,其中消费业务1776.05亿笔。
如今,旅游场景越来越丰富,除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主题乐园和A级景区之外,多种文化休闲、娱乐体验、酒店民宿等场所,都变身为旅游活动的新场景,休闲生活化的旅游场景不断激发出旺盛的消费潜力。
从柴米油盐到时尚美妆,从室内家装到户外出行,全品类商品通通都有折扣!今年“五一”假期,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企业、平台大展身手,用多重形式和多种品类的供给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5月15日上午10点整,郑州市官方将准时发放今年的首期3000万元消费券。本次发放的消费券为通用类,共计170万张。其中消费券面值及数量分别为:50元券20万张、20元券50万张、10元券100万张。消费券使用期限为:5月15日上午10:00至5月30日。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消费规模快速扩张,我国开始进入消费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