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由来已久,伴随着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日前,由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起的《中国消费者食品添加剂认知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仍存在四大误解。
误解一
长期大量摄入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认为“长期大量摄入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长期大量”其实是外行话,真正懂食品安全的专家不会这么说。比如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时,要充分考虑“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极端情况,因此网络上所谓的“长期大量摄入有害健康”几乎不可能出现。此外,国家标准在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时也是“算总账”,因此大家担心的“叠加效应”也涵盖在内了。
误解二
天然来源的食品添加剂
比人工合成更安全?
本次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认为“天然来源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合成的更安全”。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这种想法可能与人们普遍存在“化学恐惧症”有关,但不论是天然来源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物质”,在管理上也是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方法和准绳去评估其安全性。因此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同样安全的,无论何种来源。
误解三
“0添加”“0防腐剂”更安全?
本次调查显示,66%的消费者认为“0添加”“0防腐剂”的食品更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指出,“0添加”“0防腐剂”是典型的恐慌营销,利用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不信任,反过来也进一步强化了“食品添加剂有害”的认知。实际上,“0添加”“0防腐剂”并不会更安全,有时还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作用,可能对其他产品形成污名化和不正当竞争,不利于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误解四
三聚氰胺、瘦肉精是食品添加剂?
三聚氰胺、瘦肉精是两种典型的违法添加物,然而本次调查显示,仍有近8成消费者将其误认为食品添加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只有政府批准使用的才是食品添加剂,未经批准而使用的是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混淆了食品添加剂与违法添加物。尽管政府有关部门、专业界和食品行业围绕食品添加剂已经做了大量科普,但很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建议专业界进一步加强传播策略研究,让科学知识和理念真正做到“入耳入心”。文/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
2023年高考在即,为切实维护高考期间市场秩序,确保广大考生饮食安全,6月6日,商丘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马索义、二级高级主办罗宽华带领相关人员督导检查商丘市高考考点及周边和考务人员驻地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为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6月5日,平舆县清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强、组织委员解少华前往包保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督导工作。
企查查APP显示,近期,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人民政府收到投诉称佛山市顺德区汇洋行百货有限公司涉嫌销售产自日本辐射区的食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佛山市顺德区汇洋行百货有限公司被罚款1万元。
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日前,有媒体调查显示,80.2%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同时,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是儿童食品的三大问题。
盲盒听说过,“剩菜盲盒”听说过吗?近日,四川成都刮起了一股“剩菜盲盒”风。“剩菜盲盒”是指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的库存,以“盲盒”形式在软件上打折卖出。部分购买过的消费者表示“手速慢了,还会抢不到。”
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永城市芒山镇按照“两个责任”工作要求,全面开启了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5月31日,永城市芒山镇召集餐饮业涉及商户210余户代表,集中开展创建培训。
5月30日,唐河县疾控中心根据市、县卫健委相关方案的通知,针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专项监测采样工作。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范各类食品安全风险,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消费环境,确山县刘店镇提前谋划、及早行动,对辖区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5月29日下午,新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杰在溧河铺镇党委书记张方阳陪同下,深入该镇一初中检查指导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5月29日,2023年河南省食品安全进校园启动仪式暨食品安全应急科普演练在河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活动由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和应急保障中心、河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大河财立方、河南乾海公共安全研究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