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到9月是云南的雨季,也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时候。在全世界已知的野生食用菌中,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种类占世界的45%,占中国的91%,是当之无愧的“野生菌王国”。野生菌在带给人们美食享受的同时,也构建了一条从采摘、运输、到加工销售的庞大产业链。
全国九成野生菌出自云南,产业链日渐成熟
云南楚雄,9月的一场大雨过后,南华县的山林中,各类野生菌从泥土里,从落叶下,从石缝里钻了出来。村民者世江一大早就带着小侄女若萱进山采菌。
一朵松茸在地下孕育的时间长达5年到8年,因此被称为野生菌中的贵族。今年8月,一朵松茸王卖出了10万元的天价。
丰富的森林资源,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菌。据估算,云南有800余种野生菌,占世界已知的40%以上,全国的90%以上。
南华县一直享有“中国野生菌之乡”的美誉。像者世江一样,每到这个时候,菌农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捡菌、卖菌。在菌子上市的季节,南华野生菌交易市场成为整个县城最热闹的地方。
南华县林草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进入雨季后,市场里每天的人流量最多时能达到五六千人,每天的集散交易量基本在200多吨,一天的交易额基本在2000万元左右。
云南省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科技与产业发展股股长 自正权:2022年全县野生食用菌的集散交易量达到了11106.7吨,交易额13.195亿元,2023年进入雨季,野生菌出菇至8月中旬,集散交易量达到了7726.9吨,交易额9.21亿元。
鲁凤琴在大学学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之前一直在昆明上班,今年年初辞去了昆明的工作,回到家一心一意跟着爸爸卖菌。最近,除了按部就班地经营店铺,鲁凤琴还瞄准了电商直播这个新赛道。
每天下午两点到四点,鲁凤琴都准时出现在直播间,穿着美丽的彝族服饰,介绍不同种类的菌子。从今年7月开始直播带货,现在直播间的观看量每天一两千人次,销售额约3000-4000元,已经占店里总收入的20%。
就在南华县的鲁凤琴忙着直播卖货时,丽江的经销商和钰春也忙得不亦乐乎。和钰春从事松茸行业已经有9年时间了,每年都能销售20吨左右的松茸。以前收的松茸主要用于出口,但近几年,随着国内消费的兴起,他们现在开始将主要市场转向国内。
牧乡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和钰春:以前大约80%出口,现在80%都是内销。现在的快递冷链也跟上了,松茸从山上到客户手里,可能只要36小时。
丰富的野生菌资源除了鲜食,加工产品也有着巨大的市场。2022年,南华野生菌加工产值达23.5亿元。
取之有道、用之不竭,封山育菌成村民共识
这些年,野生菌的销售量日益增长,但是村民们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取之有道才能用之不竭。
近年来,南华县出台了多项野生菌封山育菌等措施,对野生菌主产区进行重点管护,全县累计封山育菌面积达200万亩。在开们村,封山育林面积已达13800亩,其中包山采菌面积在10000亩左右。
现在,适度采摘原则已经陆续在云南全境开展,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22年云南省野生菌产量达32.6万吨,同比增长12.7%,产值250亿元,同比增长18.6%。云南野生菌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而且早已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走出了国门。
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主任 艾光明: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连续多年超过1亿美元。2022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出口9256.5吨,出口额为11.7亿元人民币,主要出口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大象新闻
大象新闻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获取了白熊猫的粪便样本,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精准的分析解读,最终确认其性别为雄性。
在大家的印象中,大熊猫都是“黑+白”的标准配色,尤其是它们那一对显著的“黑眼圈”,更是大熊猫形象的经典元素。但也有“例外”,几个月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拍摄到的一批特别的照片和视频,内容是目前已知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的完整活动影像。
大象新闻记者:林林 王礴舒 8月25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与焦作市林业局联合在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秃鹫。 据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袁道福介绍,这只秃鹫是焦作市林业局近期救护的,经
近年来,通过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等措施,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74%。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走进公众视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频频上演。
星视频
一朵菌子最大能有多大?7月17日,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有村民在地里发现一朵白色的大菌子,抱在怀里,比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还大。经称重显示有3.2公斤。 据当地人介绍,该菌名叫巨型口蘑,可食用。此前当地也曾发现过较大的巨型口蘑,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