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拥抱国庆、团圆遇上长假,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团圆宴”“婚宴”“味蕾游”推动餐饮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增长254%。热门美食旅游城市由异地消费者贡献的堂食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超500%。
餐饮堂食“一桌难求”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餐饮消费热力十足。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假期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比增长254%。各地餐厅“大排长龙”成为假日常态,热门餐厅更是 “一桌难求”。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全聚德集团获悉,中秋国庆假期,全聚德全国餐饮门店接待顾客24.9万人次,同比增长67%;餐饮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创下近年接待人次和销售额新高,其中共有11家门店创年度单日营业额新高。
长假期间,四川饭店新街口店大堂电话响个不停,工作人员反复告诉致电顾客:“抱歉,假期全订满了”。该门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预定黄金周晚间包厢的顾客特别多,甚至到10月9日晚的位置都被订满了。
“长假期间单个门店平均接待餐客数超过了1000桌。一般到下午一点多,小桌还需要等位近100桌。中秋节当天客流量较往年提升20%。”广州向群饭店老板张剑炜向记者表示。
婚宴市场火爆
除了赶在中秋吃“团圆宴”,“婚宴”也是这个长假火热餐饮市场不可缺少的一环。此前,“国庆8天参加7场婚礼”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也调侃“这个假期不是在吃席,就是在吃席的路上”。
定制婚礼服务平台“找我婚礼”联合创始人岳战向记者介绍:“今年国庆假期,我们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已接了1112场婚礼,比今年五一假期的593场翻了快一倍,同时也高于去年国庆假期的795场。”按照平均场次计算,今年十一假期平均每天139场。
民政部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为392.8万对,比2022年上半年增加了19.6万对。登记结婚人数增多,但婚庆相关产业供给未发生明显变化,在供不应求的局面下,不少新人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筹办婚宴。
山东青岛的周鹏程花了近一年时间准备今年国庆的婚礼,他告诉记者:“去年12月预约的时候,很多心仪的饭店已经没有今年国庆的档期了,没想到提前快一年预定都这么难,几乎问的每一家都已经订满了。”
“味蕾游”升温
在长假出游需求的带动下,也有不少消费者选择来一场“舌尖上的味蕾游”。越来越多小众目的地因特色美食变身旅游目的地,带动全链路消费增长。
记者从美团获悉,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延吉、台州、汕头、柳州、宜宾等美食城市的假期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超400%;汕头、潮州、台州、威海、扬州等地由异地消费者贡献的堂食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均超500%;汕尾、潮州、延吉、柳州、淄博等地的休闲玩乐订单增幅超600%。
“上午10点,第一批游客就已经到店,还有直接拎着行李箱到店的,八成午市食客是外地游客。”佛山顺德松记食店负责人潘魏文表示,放假这几天店里电话都被打爆了,今年中秋节的消费热度比往年更甚,整个“十一”黄金周生意都很旺。
北京的杨女士选择在这个长假到山东淄博旅游,她表示:“原以为淄博火了这么久,热度应该下来了,人不会太多,顺便尝尝传说中的淄博烧烤到底什么味道。”结果到了淄博才发现,来旅游的人数远超预期,特别是晚上来到烧烤店,几乎街边的每一家都爆满。
“在淄博的八大局便民市场,500米左右的路线,自己和家人边挤边走,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杨女士表示。
● 本报记者 熊永红 见习记者 杨梓岩
映象网讯(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张亮 通讯员 吕伶仪 徐鑫潇)随着露营经济的不断升温,息县按照县委“11345”工作布局,抢抓机遇,迎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步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了集休闲美食、帐篷露营、户外运动
新华社天津10月5日电(记者徐思钰)中秋国庆“双节”长假,各地旅游热潮不断,“味蕾游”持续火热。在天津,“海河餐饮船”与河两岸美景相得益彰、古文化街的“老字号”销量喜人、各大“网红”餐厅长队如龙......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各类餐饮体验引
出生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雪宝、芊金和康康,4日一起庆祝生日。雪宝、芊金今年6周岁,康康今年4周岁。
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升级需求,各地打造了形态各异的消费新场景。这个假期,全新升级打造的杭州长河老街正式开业迎客,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非凡的非遗集市,身着宋装畅游其中,仿佛一秒穿越回过去。总台央视记者 李超:走在长河老街的沿河步道
走在一带一路上,中秋节,中亚小分队远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偶遇哈萨克族老乡阿伊登。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陈兴华 高君晓 “哇,真是太美了,小桥流水,还有这么多欧式风格建筑,简直就是中原的‘威尼斯’!”9月27日,在漯河市西城区中王奥特莱斯广场,慕名而来的游客王女士一走进广场就兴奋地连连惊呼。“沙澧风云 激荡漯河”河南
当螺蛳粉遇上月饼、美酒遇上咖啡……美食产品不断跨界“组CP”(配对)成为“流量密码”,受到中国年轻人青睐。
大象新闻
大象新闻
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