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在肉类消费中比重大、价格对CPI走势的影响大。应对猪周期下半场,应以预警为主、调控兜底。要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布局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保持用地、环评、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养猪场户过度淘汰母猪,损害基础产能。
近来,关于猪肉的新闻颇多。据报道,四川有农户卖一头猪亏损七八百元,当地已启动省级5000吨冻猪肉储备收储。有关部门表示,第二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即将启动,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月份第3周,全国活猪平均每公斤价格13.45元,同比跌63.4%;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3.25元/公斤,同比跌58.2%。在本轮猪周期的下半场,有必要冷静分析如何更好应对。
当前生猪产能已完全恢复,猪肉供应出现过剩苗头,但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以至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价格仍在下跌。2月至8月,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月均增速为2.5%,按生产周期计算,今年9月至明年2月的生猪出栏量还将持续增长。
猪肉生产和价格波动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是因为猪肉供应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同时在肉类消费中比重大、价格对CPI走势的影响大。生猪供应量多一点或少一点,对应的价格波动幅度很明显。当前,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养殖户仍占养猪场户数量的99%以上。按照户均出栏20头计算,每户多养或少养一头,供给就会波动约5%。而据测算,供应每波动1%,价格就波动约7%。加之,生猪生长周期长,一旦波动趋势确立,中途较难改变。可见,猪肉价格涨落天然具有放大效应。
应对猪周期下半场,要以预警为主、调控兜底。有关部门已明确生猪稳产保供的目标是全国猪肉年产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近几轮猪周期表明,生猪保供要靠稳固的基础产能来说话。能繁母猪是猪肉供应的“总开关”,只要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保持在合理区间,仔猪生产就有保障,猪肉供应就能大体稳定。有必要根据能繁母猪存栏的不同情形,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明确相应措施。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相应调控措施正在启动。
应对猪周期下半场,要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在生猪全产业链中,养殖环节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风险最大。不同于贩运和加工环节的市场风险,养殖环节还要承担成本刚性上涨、动物疫病风险。最终是,养猪户在肉价下跌时毛猪售价跌幅更大,而在肉价上涨时毛猪售价涨幅则偏小。因此,越是在行情低迷时,养猪业越要重视猪场管理,注重疫病防控。当前,养猪场户应选择放慢生产节奏,优化母猪存栏,淘汰低产母猪,增加中高端猪肉产品的比重。与此同时,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布局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应对猪周期下半场,要保持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全球主要养猪国普遍存在猪周期,这是市场规律对养猪业进行资源配置的表现,但周期频率、剧烈程度、应对方式各有不同。对我国来说,可以拉长周期、缓和峰谷,尽量避免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生猪规模养殖比已从2017年的46.9%提高到2020年的57.1%,多部门突破性地解决了行业多年的土地、环保、资金等痛点。然而,越是在养猪场户困难的时候,越要保持用地、环评、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养猪场户过度淘汰母猪,损害基础产能。(乔金亮)
生猪价格的下降带动了终端零售市场价格的继续下行,决定猪肉价格未来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是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数。从而对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构成挤压,猪肉价格的最大贡献并不是直接压扁了CPI上行的空间。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时隔11年,CPI同比增速再度落入负增长区间瞬间引发市场担忧。人们纷纷追问:是通缩了吗?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较高,仍然是2月CPI维持高位的原因。受疫情影响,猪肉和鲜菜产销受阻,人工和物流成本明显上升,导致春节过后,价格不降反升。
2019年,猪肉涨价、“二师兄吃不起”始终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四川自贡发生的一起“担心猪肉涨价偷猪蹄被抓”事件,一度还上了热搜。
记者19日从商务部获悉,该部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开展中央储备肉投放工作,已向市场投放万吨中央储备肉。依据《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猪肉10000吨,增加猪肉市场供给,保障国庆节期间肉类供应。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昨天(17日)表示,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具备良好基础,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举措成效逐步显现。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昨天(17日)表示,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具备良好基础,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举措成效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