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态度消极 回避整改措施
还记得江苏省消保委公开约谈七家智能电视经营者吗?11月5日,省消保委发布关于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专项整改情况。7家企业均承诺履行告知义务,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但就“一键关闭”功能实现进度不一,其中乐视态度消极。
7家企业均承诺履行告知义务
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
7月中旬,江苏省消保委启动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专项调查。8月29日,召开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侵犯消费者权益问题情况新闻发布会。10月10日,江苏省消保委就智能电视开机广告问题,约谈创维、海信、小米、海尔、长虹、夏普、乐视七家智能电视经营者,并要求各企业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方案。截至10月25日,参与约谈的7家企业均提交了整改方案,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江苏省消保委法援部吴惠敏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7家企业方案中均明确承诺在产品说明书、官方网站、线下实体店等方面,增加提示信息,确保全渠道销售均能完全履行“产品有开机广告”的告知义务;并承诺不断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
“一键关闭”功能实现进度不一
乐视态度消极,回避问题
吴惠敏介绍,省消保委要求开机广告服务提供“一键关闭”功能,确保消费者收看广告时可以随时关闭,保障选择权。对此,大部分企业均要求给予相应的整改时间。其中,夏普明确表示11月1日起研发新机型,导入可关闭功能后投入生产;针对已有存量机型,2019年10-12月技术开发验证,2020年1-6月分机型导入。小米、长虹、海尔、创维、海信均表示需要在技术上改进,需要一定的时间拟定出并推进整改方案。
乐视回避问题,未有整改措施。乐视在消费者购买协议中明确写明“超级电视含有开机推送广告且不可关闭”,整改方案中也并没有“一键关闭”任何方案表述。
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将采取公益诉讼等法律手段
据悉,后续省消保委还将推动7家企业“一键关闭”功能整改落地。对于需要技术突破、予以时限整改的企业,省消保委将及时跟踪进度。对于不予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省消保委将采取公益诉讼等法律手段依法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省消保委将联合中国电子商会,召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经营者代表积极推动智能电视开机广告团体标准尽快出台。10月中旬,省消保委主导的智能电视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已正式立项启动,明年3·15正式推出使用。省消保委还将建议行业主管部门以此为契机,从履行告知义务、限制开机广告时长、优化投诉机制、实现“一键关闭”功能常规化等方面,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通讯员 王国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1月17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19年上海市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抽查的20批次产品中有7批次不合格产品。其中,商标为申花SHENHUA、美乐、Dutai都太、OUQING欧情、长城、AOTAL、YIFAN意凡等产品上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开启了“宅”经济模式,对非接触式的操作有了更多需求,而这恰恰给智能家居的深入推广提供了契机。
3月9日,新京报记者获悉,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近期抽查了45批次金属餐盒、食品烘焙用制品(硅胶材质)产品,其中有18批次产品不合格,涉及的品牌有爱丽金、美厨、乐扣乐扣等。
根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此前公开的数据,96.4%的消费者表示家中智能电视存在开机广告,45%的消费者表示开机广告在15秒至40秒之间,9.65%的消费者表示开机广告在40秒以上。不少消费者认为自己购买的是电视而不是广告,开机广告影响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如今,电视开机广告已成为侵权“钉子户”,而且充斥着各种套路。有消费者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购买电视机之后,在使用过程中他才发现有开机广告。还有消费者表示,刚买回家时没有开机广告,后来系统自动升级后,出现了长达60秒的开机广告,“令人无法忍受”。
如今巨大的信息流量裹挟着泥沙而下。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传播方式侵犯公民权益的案件正快速增加。其间爆料出的诸多侵犯安宁权、严重干扰个人生活等恶劣事件让网民大呼“上网如同裸奔”。
疫情期间,网络办公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可是,不少人在网络办公时有被弹窗广告骚扰的经历。有的广告窗口关闭键很小,关闭不成反而直接点开了链接;有的传播木马病毒等恶意插件;更有甚者,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等等。这些自动弹出的广告窗口,不仅影响正常办公效率,还存在网络安全隐患,令人不堪其扰。
智能电视开机广告“关闭难”问题由来已久。2019年10月,江苏省消保委约谈创维等7家智能电视企业,通报了有关企业“一键关闭”功能实现进度不一,个别企业态度消极等问题。
近日,爱奇艺、腾讯视频等11家音视频网站先后向浙江省消保委发去整改回复函,表示已就被约谈的虚假承诺会员免广告、自动续费不规范等相关问题作出了相应整改。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23日公布了一批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其中,蒲城县居然之家家居建材有限公司因发布广告“抽奔驰 送家电 开业买爆款 超级最低价,低至3.16元”与实际不符,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被罚款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