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各地纷纷发力夜间经济。除了点亮夜晚,发展夜间经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满足需求、带动就业、提升消费品质、扩容服务能力、升级公共设施、激发文化创造……有学者将夜间经济称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应该说,夜间经济不仅仅是日间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延长,更要挖掘出适合夜间的新的消费点,拓展消费群体,树立特色品牌,这样才能避免竞争激烈的红海,在新蓝海里游得更漂亮。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扩大优质供给。如今,提起夜间经济、夜间消费,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啤酒烤串购物唱歌”这样的深夜食堂、深夜商场上。其实,从18时到次日凌晨6时,夜间经济的消费场景是非常多元的。有地方提出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样业态,在餐饮、购物之外,开发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有助于夜间经济实现价值上的延伸、体验上的升级。
发展夜间经济可以拓展消费人群。例如,夜间消费除了迎合年轻人、上班族的需求,如何满足或激发老年人、退休族以及放暑假的孩子们等不同群体的需求?除了吸引来游玩的外地人的旅游需求,如何兼顾本地市民每天晚上的日常需求?当更多群体参与到夜间消费,市场自然就活跃了,其实这也是让更多人分享消费升级的蛋糕。
发展夜间经济要避免上演千城一面。大广场、大雕塑、仿古小镇……我们的城市建设往往容易模式化,然而自古“套路”不得人心,这个道理在发展夜间经济上同样适用。夜间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灯光秀和商业街,而要结合城市特点、深挖文化内涵。例如,哈尔滨围绕冰雕夜景的下工夫,上海突出海派文化的韵味,开封复原宋代的东京梦华……这样不生拗硬造、因地制宜的发展才是好思路。
发展夜间经济,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升级。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问题占比49.4%,夜间交通不便占比25.8%。确实,要解决交通出行、垃圾清运、治安、噪音、光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既要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布局,也要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在国外,不乏因24小时经济而闻名的大都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夜间市长”,英国伦敦的“夜间主管”,都是夜间城市治理的有益探索。上海借鉴国际经验,也推出了“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以协助“夜间区长”工作。
唐朝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从古代都城上元夜的热闹,到如今更多城市在每一个普通的夜晚都被点亮。夜间经济,见证了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城市发展升级、迈向国际化的契机。把握好新蓝海的内涵,做好夜间经济的大文章,期待卫星云图上更多中国城市亮起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夜经济”火遍中国大地,“灯光下的潜力”成为热议话题。记者调研发现,一年间,随着新“夜”态不断涌现,夜间服务保障更完善,不少城市“夜经济”发展正在进入“2.0版”。
城市的夜,不只有美食和购物。在博物馆、海洋馆里也能度过一个奇妙夜;景区各显身手,让更多的人青睐夜间旅游;蹦床、攀岩、足球、篮球,体育的魅力更是助燃了夜间经济的热度。
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拓展新消费领域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日前,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这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视,也为进一步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带来更多新动能。
国庆前夕,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的衡复艺术中心全新亮相,这座原址为徐汇区政协办公地、毗邻夏衍旧居和草婴书房的老建筑,如今成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诸多老洋房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展示空间。
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美团研究院20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中国外卖产业上半年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约为2623亿元(人民币,下同)。夜间外卖消费订单占比明显提升。
在刚刚结束的中秋假期中,依托中秋赏月,各地瞄准夜间经济“大做文章”。河南少林寺景区举行第三届“中秋望月诗会”,嵩阳书院举办“中秋祈福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福州推出登高赏月、古厝赏月、露营赏月等12条赏月主题旅游线路、20余场文旅节庆活动;在武汉、西安、重庆、厦门、成都等城市,夜幕下的商圈、景点纷纷变身网红打卡地……
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美团研究院20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中国外卖产业上半年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约为2623亿元(人民币,下同)。夜间外卖消费订单占比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