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人说,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
映象网讯 (彭克 文)有人说,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有人说,白酒新产品不仅批量生产,还有批量织造,本来是一杯普通的酒水,拼凑一段历史,挖一截文化,立马变得厂家自我想象中的高贵,贴上一个标签,冠冕堂皇的摆上货架,标出高大上的价格,美其名曰:高档酒。
抨击教育上的时弊,酒业也在自我摧残中前行
这个社会上,有学生、家长、老师,包括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文人,抨击中国教育制度的书几乎汗牛充栋,教育制度已经跟中国足球一样臭名昭著,但是怪得很,局部的任何试点最后总变成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这个制度的力量,甚至连一个高校的试点都做不到。在电视剧大宅门天意奶奶的毎天一句话说:长大的你是掏大粪,还是当银行家?听说一直喊了一千五百四十二天,这是多大的对一个孩子的摧残。酒业何尝不是,不同的酒业企业编撰着近似的故事,穿着近似的衣服,喊着同一个口号,玩着相同的文字游戏,把本身不靠谱的事情说一千篇,企图变成真的故事,但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消费者总是能辨清真伪,浮化的表象背后,看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与其说让自己的产品说话,还不是说这是一个笑话。
教育扼杀的是创造力,酒业抹去的是人性
中国教育有三大招,第一招是树权威,要想让别人听你的,你就得比他高,就得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第二招是喊口号,行为上的服从只是表象,精神上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第三大招是去除自我意识,老师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要时时刻刻为他们利益着想。所以从幼儿园到高中,你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的乖孩子,她们十分听话,十分懂事,热衷于写作业到晚上十二点,热衷于去补习各种功课,去练习钢琴、小提琴,或者是比他们还高的台球杆。反观白酒呢,又何尝不是?你要问白酒是什么,企业就一会给扯扯历史多么古老,一会给你讲文化多么灿烂,一会儿给你说酒的境界多么高尚,一直到最后也没有给你解决好什么是酒的问题。酒企,让行业拿走了独立价值观,让竞争者拿走了自主思考,让酒业专家拿走了理想梦想,多少酒业公司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织造产品的结果。
教育帮助人自我实现,白酒不是自我的标榜
苏格拉底说:“教育,也应是帮助人自我实现,让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然而中国的教育,千百年来就是顽石不化的科举教育,是见物不见人的考试教育,是没有人文气息的“培训工厂”,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物化”、“奴化”,以及“功利化”教育,看到的是教育,但最欠缺的是对“知识”以外的东西的培养,天真浪漫时失掉童年,正在青春时丢掉光阴,所谓创造力、领导力都是无忌之谈。 时值今天,消费者不再仅仅满意于产品的功能,消费变得更注重产品的内在意义,品牌是符号,体现产品的内在价值,只有品牌才能用来作为资源的建设和维持产品和企业的独特性,人类所有的行业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消费者不仅选择最好的,最高档的,或者最便宜的品牌,品牌创造价值,除了他们所代表的产品或服务外,更深的是他们产生的意义,酒业的产品,你有什么样的立场呢?你没有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表达自我身份,如同高级动物一样的作为人的人性。
如果把白酒看成是一个人,产品恰好缺点人性
易中天说:“中国教育,它最该以人为本,却最不拿人当人”。 如果用在白酒上,基本可以说中国的白酒,最没有人性。人性化的白酒产品不只是人性化的设计,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塑造中,梳理它的人性化特征,怎样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在外表的模子里,有着鲜明的五官特征,是小瓶酒就尽量让他顽皮一点,不要一幅老气横秋的样子,主动调动目标消费群体的兴趣;是低端光瓶酒就更让他接近大众,不要一幅冷漠的表情看透尘世,要多与目标消费者形成互动,懂得、了解、认知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掌握他们的一切,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总是与产品产生深刻和强烈的冲动,你可以代表他啊,从对方获取那些在同类产品中没有得到的体验。儿童成长是一个过程,产品成人是一个积累。
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背道而驰,中国产品与世界产品打造格格不入,在国外产品一直在人性化场景产品传播的时候,我们仍然是功利压倒一切。酒企一直认为自己在做着伟大的事,描绘了一幅幅完美的画卷,其实也只不过一段段裂帛,而自我的欣赏。难怪王尔德说,“它一直生活在阴沟里,到现在还没有人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