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日报》公布了2021年消费领域的五大热词,“平替”一词入选。攒钱、理性、国潮、断舍离等其他入选热词也与之密切相关。
平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推崇平价替代品的消费现象。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年轻人表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从买东西“只买贵的”,到开始理性思考“2000块的手机和5000块的手机到底有什么差别”;从一味追求“昂贵的完美”,到发现“用3块钱一个的香皂就能代替美妆蛋清洗液”;从宁可透支消费也要保持“伪精致”,到越来越在乎产品的性价比……一些年轻人不再轻易为品牌溢价买单,不再一味追求奢侈品、网红产品,转而推崇平价替代品,更倾向于只买确实需要的,这种“平替热”无疑是一种消费观念上可喜的进步。
一段时期以来,消费主义逐渐抬头,把很多年轻人裹挟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很多年轻人买鞋买包,非国际大牌不买;手机等电子产品非新款、爆款不用;吃个饭、喝杯奶茶也非网红餐厅不去。殊不知类似的消费行为看起来“有范儿”,实际上不仅没有意义,相反还会养成骄奢之风,把人引入“拜物教”的泥潭。
君不见,为了买一部名牌手机,湖南一名17岁少年竟不惜“卖肾”;一些女大学生为买名牌包、名牌鞋,不惜拍裸照借网贷,越陷越深;为了得到最新款的名牌电子产品,有年轻女性不惜找黑中介卖卵子……类似事件固然是极端个例,但它们的惊世骇俗,何尝不是对极端消费主义危害的一种控诉?至于一些寒门大学生不顾父母在工地上“就榨菜啃馒头”的现实,也跟风追求近千元一双的鞋子,则无疑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病。正如著名学者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批判的那样,人们购买物品不只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消费主义之下,商品的价格被虚荣心大大拉高,造成了一种“争相买贵”的群体无意识,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
一个社会的发展当然不会反对消费,年轻人适当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是,所有消费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经济基础之上,量入为出、理性选择、适度消费、有所节制。与其被“花钱一时爽,还债三年光”的“伪精致”所累,真不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开支,务实购买必需品,细水长流把日子过好。
更何况,一个人真正的富有和精致,物质只占一部分,更大部分还来自精神的富有,以及认真生活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贡献。不论时代怎样变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都是不能丢掉的良俗。“平替热”在年轻人中趋于流行,就是一种以俭代奢、量入为出朴素消费观的回归,对此人们当然乐见其成。
同时,社会各方面也应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努力,促进理性消费回归。理性消费不是抑制消费、不会影响经济,相反它将促成一种更加务实、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作者:刘大正,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曲明,系青岛科技大学学者)
2022年元旦、春节临近,节日聚餐活动增多,购物消费迎来高峰,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节日餐饮消费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2022年元旦、春节临近,节日聚餐活动增多,购物消费迎来高峰,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节日餐饮消费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2021年12月28日,新疆巴里坤健坤牧业9吨“蒲类草原”羊肉系列产品、新哈果品4吨各类干果陆续通过航空、陆路物流发往河南省。
12月28日,苏宁易购发布《2021小镇青年消费图鉴》显示,2021年县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苏宁易购零售云渠道高端品牌卡萨帝洗干一体机销量同比提升134%,
2021年已渐行渐远。在岁月的更迭中,中国消费故事叙不尽人间烟火。
为持续推动全县放心消费创建活动,12月28日,新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放心消费创建工作会,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陶玉丽主持会议,机关全体、直属单位负责人及放心消费创建示范企业等相关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近日,安阳市消费者协会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表彰为“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先进集体”。
今年以来,商水农商银行坚持立足县域的市场定位,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主动出击,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产品服务,加强内部培训和履行社会职责,切实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日,《消费日报》公布了2021年消费领域的五大热词,“平替”一词入选在列。“平替”热背后是年轻消费者们充分释放的“性价比为王”情绪,年轻人不再轻易为品牌溢价埋单,而是更加看重产品的功能性。有数据显示,近六成年轻人表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
12月23日18点,央视财经联合拼多多推出“迎新年 拼农货”家乡好物节百亿补贴专场,央视主持人周运、陈蓓蓓携手湖北宜昌秭归县委书记杨勇、广西桂林荔浦市委副书记孙志武、湖北恩施来凤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张作明三位市县领导,力荐秭归脐橙、来凤藤茶与凤头姜、荔浦芋头和马蹄等本地好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