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笔网络交易在1994年完成,而中国在1998年才迎来了第一笔网络交易。迄今,中国的电子商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整体规模达到5.69亿人,2018年全年的网购消费总额将会突破8万亿元。网购已经成为消费常态,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中国人的生活也因网络购物而精彩纷呈。
网络购物见证消费升级之路
“您的快递到了!”这是西安市民胡晓燕在忙碌之中听到的最令她心情愉悦的话语。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心仪的物品就会日夜兼程飞奔而来。对胡晓燕这样热爱购物的人来说,这些年网络购物的经历如同一部幻灯片,记录了她所有的消费故事。
从网络“小白”到网购“达人”
胡晓燕最早知道网购是在2007年。当时,刚大学毕业的她和一个朋友合租住房。一天,朋友的枕畔放着一件新衣服,是米黄色的短袖上衣,胡晓燕觉得很漂亮,便随口问道:“哪里买的衣服?”朋友说:“网上买的,刚邮寄过来。”胡晓燕上大学前一直在农村生活,提到网络,她的第一印象就是网吧,她为数不多的几次上网经历也都是在网吧,网购对她来说是个陌生事物。
在哪个网站能买到衣服,如何付款,付了款但东西没收到怎么办,买来的东西有质量问题如何处理……胡晓燕逐渐弄明白这些网络购物事项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网购。她在淘宝网上选中了一款包,通过阿里旺旺和店铺的客服人员沟通了价格、邮寄费用等问题后,就下单了。
等待收货的过程虽然只有4天,但对她来说却是个漫长的过程。“总想着会不会出啥问题,直到收到快递的那一刻我才如释重负。”胡晓燕笑着说,那次买的包,现在被她当做第一次网购的“纪念品”,摆在家里的书架上舍不得扔。
有了第一次网购,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衣服、床上用品、给爸妈的新年礼物,甚至结婚穿的婚纱,都是胡晓燕从购物网站上买来的。如今,拥有近10年网购经历的胡晓燕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购“达人”,还经常会和同事、朋友分享自己的网购经验和技巧,比如怎样在网上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各个购物平台孰优孰劣、如何在网购促销活动中省钱等。
从“买买买”到追求购物体验
2018年“双11”即将到来,但32岁的西安市民闫奕荣的淘宝“购物车”还是空的。往年的这个时候,他加购的商品至少会有十几件,涵盖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最近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东西,该买的都买了。”闫奕荣说,他不准备像往年那样“血拼”了。闫奕荣并不是个例,作为网购的主力军,年轻人对“双11”的期待正在发生变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调查”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18岁至35岁的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受访青年消费时看重性价比,58.3%的受访青年会考虑实用性和必要性,61.1%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该为兴趣和自我提升消费。
“现在人们消费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商品的性价比,网购时更趋成熟、理性。”经营一家淘宝店铺的西安市民李月华认为,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购物体验。良好的购物体验就是价低质不低,产品质量有保证,让消费者产生真切的获得感。网购商品往往有价格优势,但如果质量打了折扣,这个优势就会迅速消失,甚至成为劣势。
据媒体报道,现如今,一些电商平台正在努力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购物的需求。比如,京东集团今年成立了客户卓越体验部,强化服务IP“放心购”,涵盖“送装一体”“闪电退款”等基础服务以及“上门换新”“发货延时补贴”等特色售后服务,不断升级用户体验。阿里巴巴集团的多项打假黑科技也于不久前纷纷亮相,这些黑科技通过算法组建了大量精确复杂的数据模型,24小时不停歇地在全网高速运转,识别筛查可疑商品,致力于提高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买卖全球折射消费升级趋势
“这是我在‘洋货码头’买的智利车厘子。”11月6日,家住陕西省西安市含元路保亿风景大院的朱静静告诉记者,有了跨境电商平台,智利的车厘子、墨西哥的牛油果、阿根廷的红虾、菲律宾的芒果干等一些外国食品如今距离她的日常生活不再“遥远”。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国内消费者能够更轻松地购买外国商品。
记者浏览网易考拉海购、天猫国际、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后发现,除了食品之外,世界各国的很多特色产品,如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尼泊尔的菩提手串、埃及的棉制品、捷克的水晶制品、缅甸的翡翠玉石、保加利亚的玫瑰精油等,现在都能方便地买到。据统计,仅通过京东商城平台,就有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走进了中国。同时,中国商品也在源源不断地销往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泰国、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消费者和商家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跨境电商正受到国内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1682亿元,这是去年天猫“双11”创下的交易额新纪录,这离不开跨境电商的贡献。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的统计数据,来自22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参与了这场购物狂欢,共产生8.12亿笔物流订单,售出的商品覆盖全球超过100万个商家。
交易记录不断刷新的同时,网购海外商品的品类也日益丰富多样。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消费者对跨境购物的需求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母婴、美妆和保健三大品类,选择愈加多样化,居家、饰品和运动类商品的受欢迎程度显著提高,此外,进口电器、轻奢品等也逐渐受到中国跨境网购用户的青睐。
不过,物流和服务一直是跨境网购的痛点。记者注意到,为了备战今年的“双11”,各大跨境网购平台纷纷打出“服务牌”,通过加强供应链体系、物流保障、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解决消费者跨境网购时的后顾之忧。
有业内人士认为,海淘已经是当下网购用户的普遍选择,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不断升级,逐渐从追求标品爆款,转向追求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国内跨境电商政策红利不断加码,将规范并加速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跨境消费环境。
2019年,河南市场监管部门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着力督促落实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网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其他各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有力守好群众网络购物的虚拟大门。具体措施是这样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护目镜、消毒液等防护用品成为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日常必备用品。消费者在网购防护用品过程中发生的“糟心事”也越来越多。疫情之下,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给出消费维权提示。
社区业委会在门口设立蔬菜(净菜)售卖车,销售企业为菜篮子工程合作企业,并能提供防疫证明,仅支持微信及支付宝扫码支付。每次只能一人上车,前一位结完账后,后一位方可上车……日前,上海某小区推出了非接触式买菜服务。
继“粉丝经济”“单身经济”后,当下“银发经济”又成为硬核的消费新势力,其背后蕴含的消费潜力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重视。这不,春节快到了,以低价、打折、拼团为诱饵的网销大军,又盯上了有钱又有闲的中老年群体。
今年“双11”、“双12”购物狂欢已过去数日,疯狂的降价促销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营销手段也一次次翻出新花样。然而,在网购过程中,热火朝天的直播带货以及商家层层嵌套的消费陷阱,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一年一度的全民网购狂欢节“双十一”已经过去。狂欢归狂欢,各位亲在“剁手”买买买时,稍微放松理智,就可能“剁手”一时爽,事后出现纠纷,维权则像“战场”。
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大促落下帷幕不久,随着欧美国家每年11月下旬“黑色星期五”购物季的临近,国内跨境电商行业近日又掀起“黑五”网络促销热潮。和往年相比,今年“黑五”促销商品更为丰富,海淘直播成为新看点,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
“啾——啪!”无人机突然从天坠落,是操作不当造成的碰撞事故?还是无人机质量问题?为此,“飞手”与无人机销售公司对簿公堂讨说法。孰是孰非,到底谁该为坠毁的无人机负责?本案历经一审、二审,近日有了最终判决结果。
福建张先生11月22日向澎湃新闻质量报告投诉平台(www.thepaper.cn/consumersComplaint.jsp)爆料称,他“双11”在天猫商城“吉的堡数码专营店”购买了一张价值2199元的电脑独立显卡,但收到的快递包裹里却是一瓶1.5L矿泉水。“事发至今,这家店铺都处于失联状态,不出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双11”期间,电商平台及网店卖家各出奇招,“预售商品”“盖楼”“购物津贴”……各种专属名词令消费者眼花缭乱。那么,“双11”消费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如果不慎入“坑”,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