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钟女士最近来信反映,自己持有某知名食品连锁品牌的卡券,打电话订购时,客服热线无人应答,通过官方微信下单,也无法成功兑卡。但她发现,该品牌仍在其官方微信号大肆促销,吸引消费者购买卡券。“这不是明摆着欺骗消费者吗?”钟女士认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存疑,却仍在搞促销活动,一旦公司跑路,消费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近日,该品牌运营管理团队发布说明称,企业经营活动确实面临困难,但品牌已经完成管理决策层的人员交替,生产线供应链也逐步完成升级,将陆续恢复配送服务。但据记者了解,该品牌已被媒体曝光运营异常,实控人疑似失联,其母公司及实控人也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等也接到大量消费者投诉。
类似钟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一段时间以来,家政、健身、医美、美发、连锁食品等行业的预付消费纠纷显著增加,一些无良企业甚至在准备跑路前还不断加大促销力度,以极低的价格、极大的优惠吸引消费者,不了解内情的消费者往往掉入陷阱。
“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多渠道筹款回款原本情有可原,但故意隐瞒经营状况、持续投放促销广告诱骗消费者进行资金回笼,这样的营销方式已经触犯了法律。”中消协监督部有关负责人汤哲说,跑路前搞促销,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和经营不善的失败成本,试图将经营者的损失转嫁给不了解实情的消费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跑路前促销”的做法还衍生出新的骗局。比如,在运动健身领域,有些经营团伙租用场地声称要开办健身房,装修时却有意拉长装修周期,延迟设备进场时间,与此同时,却雇佣人员大量散发传单,招揽客户预付费充值办卡。等消费者想要去健身时,发现场地仍在装修,但实际上经营团伙已经卷款跑路了。
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委会主任芦云说,预付费消费风险通常有两类,最常见的是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故而终止经营,企业未提前通知已交付预付款的消费者并作出妥善安排,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服务又无法联络;而另一类是企业在经营初期或者开展有关营销之初,就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圈钱而开店,吸引消费者交费办卡后就关门跑路,还有的明知自身经营不善,想着在关店前再捞一笔。业内人士表示,相关企业在明知出现重大风险且难以恢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宣传、收取高额费用,已经涉嫌合同诈骗。
“有关部门应追究法人代表与实际控制人责任,构成诈骗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
广东深圳市读者周先生建议,主管部门应通过企业开办审核、资金账户监管、信用审查、批评约谈、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加大对欺诈行为和不良营商手法的约束和惩处力度。
中消协近期也发出消费提醒:预付费消费的时候,务必留意企业经营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当出现更换店名或老板、低价反复促销、拖欠员工工资等情况,需要提高警惕。对涉嫌诈骗的企业和经营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协组织在推行投诉信息公示制度,要适时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本报记者 齐志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或服务,享有充分的定价自由。但是,近期一些共享经济产品或服务大幅涨价,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引来网民纷纷吐槽也是有原因的。
日前,中消协发布2020年消费安全热点问题,涉及餐饮浪费、预付费商家跑路、虚假宣传和个人信息泄露等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和事件。
江苏省消保委2020年底发布的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一些二手交易平台暗藏陷阱,买卖假货,钓鱼诈骗,有的甚至成为色情交易引流平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今年春节,全国各地更是掀起了一波品质消费热潮,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中高端商品销售出现强劲增长。是什么原因掀起了品质消费热潮?这波热度能持续多久?
校园贷,其实质是套用学生个人的未来金融信贷信誉和家庭的信誉来进行超前分割,借此获利,是一种转嫁性很强的贷款。
近年来,各类银行依托不断细分的场景、职业,推出了名目繁多的消费贷产品。其中的一些名目,让人啼笑皆非。
为全面落实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强化消费者教育,全力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键还是要对商家预收费的权利作出限制,设置“冷静期”赋予消费者后悔权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配套更多的措施。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