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低欲望社会”?那是不懂时下国人的消费
举一反三
中国经济数据不支持“低欲望社会”结论。
城市广场的店铺里,曾经顾客络绎不绝的名牌服装店门,现在人变少了;以前高高在上的高档餐厅,也因为顾客变少,做起了团购活动;年轻人不再去攀比买包包,转而购买几十元一个的盲盒……这些现象让一些人惊呼:低欲望社会来临了。
某种程度上,这些现象是因为新一代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生活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低欲望,本质上是欲望的转型,而不是欲望的消失。
中国经济数据不支持“低欲望社会”结论
“低欲望社会”这个词,源于著名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的同名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在书中,大前研一眼中的日本,高端专卖店和百货公司不复当年热闹,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百元店,与人气超高的优衣库、遍地开花的便利店。下班后,男人们也不再愿意出去交际,宁愿待在家里;城市的夜生活远不如当年红火,光顾夜店的男性明显比20多年前少了很多。
与消费方式一起改变的,还有日本人的观念,日本人不再追大牌,转而开始崇尚“极简主义”“断舍离”。大前研一将这些现象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即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不过,中国与日本并不相同。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2年至2018年,中国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8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水平,排名世界第74位。离日本人均4万美元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有发展空间,就意味着机会,有机会就会促使人产生创造财富的欲望。所以,这些数据都意味着,中国既不应该说进入“低欲望社会”,实际上,也不可能是低欲望社会。中国人还需要奋斗,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更具体的经济数据,也并不支持低欲望社会的观点。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多项消费数据创下新高:10月1日至7日,全国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黄金周期间,重庆、青海、湖北、四川和江苏等地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0%、16.3%、15.7%、14.0%和11.3%。某移动支付平台发布的2019国庆黄金周出境游报告显示,“十一”期间,国人出境游移动支付消费再创新高,人均支付接近2500元,同比去年增长14%;单笔消费金额同比增幅达11%。这些数字都显示出消费并未呈现出“低欲望”,而是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转移。
所谓低欲望社会,实是欲望的转型升级
其实,一些人眼中的低欲望社会,更精确地说,是欲望的升级转型。
一个上中产买了1000万元的房子,一个中产买了辆50万元的车,一个小白领买了一个1万元的苹果手机,当他们进行这类所谓的“高欲望”的消费时,他们的很多消费就会呈现出“低欲望”的特征。这不是欲望变低了,而是欲望转型了。
例如,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中国人的文化服务消费迅速增加了。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旅馆住宿支出分别增长了39.3%和37.8%。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也显示,除运动服零售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外,其他品类服装零售量均不及上年同期。运动服,如户外冲锋衣、球服等的增加,意味着整个运动开支的增加,运动开支还包括场地、器械、设备等,衣服仅仅占运动开支的一小部分。所以,看起来在衣物上呈现出低欲望,实际上是消费层次的高欲望。
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服装一直是中国人显示自身品位与经济地位的一种商品,所以,中国人会在服饰上花很多钱。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用来“定位自身身份的选项”也更丰富了。从而在服装上,呈现出低欲望的特征。比如,在农村,春节返乡时,人们穿什么衣服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成了是否开一辆车。而有了开车支出,原本过年买一套“好衣服”的钱减少了,转而投向了汽车消费。
再比如,如今每逢长假都是朋友圈摄影大赛,这些各地区,各国景区的照片,背后都需要消费支撑。
值得警惕的是,虽然中国经济整体上不支持低欲望社会的说法,但也应该看到,年轻人面临阶层固化,以及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导致某些方面呈现出低欲望特征。但显然,舆论也不必以偏概全,贸然做出“中国接近进入低欲望社会”的结论。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4月7日,国务院宣布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上之前已经批准的59个,全国将有105个综试区,覆盖了30个省、自治区、市,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
4月16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新冠疫情下3月中国餐饮业生存现状报告。
瞧!商场街区,店面相继开业;景区公园,客流陆续增加;衣食住行用恢复往日便利,熟悉的城市正在回归。与此同时,新亮点也不少:企业转型,捕捉线上机遇;文娱直播,尽展“云”端精彩。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千姿百态,新型消费加速发展。
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要加速走出去,就要不断提升中国酒文化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制定中国白酒规则的文化力量,也需要酒商面对消费者讲好中国白酒故事,在销售端和服务端不断提升中国酒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感召力。
2020年开年之际,一场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悄然席卷全国。每一个关于疫情的消息,都牵动着大家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自疫情爆发以来,无数医护人员、民警、社区基层管理人员冲到抗“疫”一线,
据韩联社3月30日报道,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带来的冲击,韩国中央政府将携手地方政府划拨9.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7.9亿元)预算,向收入下游70%的家庭发放灾害补助。
疫情冲击下,中国消费数据罕见地出现负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消息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20.5%。
为做好餐饮业疫情防控期间金融保障,帮扶餐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3月10日,郑州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郑州举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方面,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等行业消费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快速发展,“非接触配送”等模式升温。如何看待疫情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如何在新消费业态中找寻中国消费升级的新动力?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近期,中国部分航线机票价格“跳水”,有分析认为是中国市场遇冷和经济下行的表现。但民航专家持相反观点:这实际预示着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