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国内消费出现了明显下滑趋势,2020年1月-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随着疫情的结束以及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消费增速的反弹力度和幅度如何?是否会出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要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施政重点有哪些?
报复性消费概率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结束后消费会有一定幅度的恢复,但是出现报复性消费的概率比较小。因为在疫情冲击下,很大一部分社会主体和经济主体的收入受损,收入前景也有所调低,居民消费支出能够恢复常态就已经很不容易,出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可能性很小。
他认为,有三方面因素会支持消费反弹和恢复。一是疫情结束后会出现补偿性消费。比如一季度租房、家装、建材方面消费下降很大,这是因为此类消费因疫情被延迟,疫情结束后肯定会补回来,这样可能二季度或者三季度此类消费数据会加速上扬。
二是受疫情影响,民众的消费结构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健康、医疗支出可能会有小幅上升,在居民总支出中的比重会有所调整。
三是我国的消费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政府性消费,也就是非居民性消费。为了尽快提振消费,政府的购买服务可能会出现提升,再加上近期国家发改委联合各部委出台的促进消费的政策,都能相对较快地恢复消费。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疫情结束后消费会有一定的反弹,但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她认为,疫情期间消费需求受到遏制,消费欲望被压抑之后会变得更加强烈,这些需求累积了一段时间需要一个释放机会,会使消费出现反弹,而且这种反弹或许会使疫情过后消费增速比去年同期高一些。但是现在疫情传播范围已经波及全球,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也使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收入预期必然也会受到影响,这会使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有所收敛。因此,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短期措施刺激效应大
为了提振消费,近日很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南京等地开始发放电子消费券,江西引导干部职工周末外出度假,实行景区门票优惠等。
赵萍认为,这些措施虽然属于短期措施,但是刺激效应非常有效。从我国扩大消费的历史来看,每次消费补贴政策在短期内都会使补贴商品或者服务消费会出现一个新高,短期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也有助于这些行业尽快恢复。
但是她也认为,消费券使用的是财政资金,会增加财政资金的压力,而且长期补贴也会造成不公平竞争,因此不能长期使用。
她认为,要想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政府还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制定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是在供给方面,要不断提升供给能力,立足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品位消费等新消费趋势,提供更高品质、更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创新型商品,以更好地去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消费环境。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减轻消费者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负担,让消费者轻装上阵,能够愿意消费,也敢于消费。
刘元春认为,提振消费需要短期消费刺激和中长期消费促进相结合。短期消费刺激起到的是破冰作用,是在短期内使消费循环起来的重要措施。
“疫情使整个消费循环停止,现在需要一种外力让其重新转动起来。干部职工带头出门消费能破除民众的恐惧,使餐饮消费快速步入正常循环状态。”他说。
从中长期来看,他认为,政府应该从三方面着力促进消费。一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要扩内需促消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快改革力度,这也是破解消费低迷的核心要点。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体系。政府要真正成为民生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快提升速度,才能使我国的新型消费和消费升级完全展开。
三是加快制定中长期消费策略。电子消费券的作用其实是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和疫情结束后消费的破冰,既不能影响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使消费升级持续,因此需要制定中长期消费策略,有意识地扶持和引导新型消费和消费升级。
4月24日,北京市西城区投入1.5亿元的消费券可以领取了。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通过点击西城消费公号的链接,可以转入长安商场、菜百首饰、汉光百货等商场小程序中领取消费券,用于消费时抵扣一定金额。
美国彭博社近日报道,为迅速拉动受疫情影响的消费水平,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向居民发放消费代金券,并要求企业给予员工更多带薪假日。
截至4月6日下午4时,杭州电子消费券一期兑付政府补贴1.45亿元,带动杭州消费18.05亿元。电子消费券二期兑付政府补贴5736万元,带动杭州消费4.21亿元。
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前两个月,我国市场销售明显下降主要是受短期外部因素冲击影响。但是,居民消费需求只是暂时被抑制,
近年来,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推进了健康消费的增长,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在人均各项支出中增速较快。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周邦勇在接受记者专访中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方面,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等行业消费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快速发展,“非接触配送”等模式升温。如何看待疫情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如何在新消费业态中找寻中国消费升级的新动力?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继“粉丝经济”“单身经济”后,当下“银发经济”又成为硬核的消费新势力,其背后蕴含的消费潜力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重视。这不,春节快到了,以低价、打折、拼团为诱饵的网销大军,又盯上了有钱又有闲的中老年群体。
12日晚,中国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一演讲中称,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打着“量子”旗号招摇撞骗的产品,这表明公众对量子科学知之甚少。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羊绒衫比较试验结果显示,60件样品中有12件样品产品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5件样品产品使用说明存问题。
岁末将至,正值白酒销售旺季,但白酒板块却遭遇“黑天鹅”事件重创:七年前曾深陷塑化剂风波的“肇事者”酒鬼酒,再次被卷入了舆论的旋涡。这场由原经销商实名举报引发的“甜蜜素”拉锯战发酵至今,孰是孰非,迷雾重重。